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风光”“亮·印记”“韵·北疆”

——“伊利杯”内蒙古风光摄影展述评
(本文图片为“伊利杯”内蒙古风光摄影展参展作品)
  ◎王鹏瑞

  日前,由内蒙古日报社和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亮丽北疆  向美而行——‘伊利杯’内蒙古风光摄影展”隆重开幕。作为“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展览共展出200件作品,并以“最·风光”“亮·印记”“韵·北疆”三个板块呈现给广大观众。漫步展厅,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气势宏大、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最·风光”的大美和壮美

  作为展览的第一板块与核心板块,“最·风光”通过近70件(组)风光摄影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内蒙古自然风光的大美和壮美,传递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荣耀与豪迈。这些作品大多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富有艺术感染力。自治区境内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日夜晨昏的不同景色尽收眼底。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凤朝阳》(高东山摄)即是一件大美且诗性的作品:清晨的湿地万物初醒,大面积的蓝色和升腾的晨雾弥漫画面,远处的旭日刚刚升起,浓艳的鲜红色与矫健的飞鸟构成了“决定性瞬间”。作品在单纯中见隽永,在唯美中见诗意;三等奖作品《缓缓入画》(刘丹沁摄)和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起伏的山峦、弥漫的晨雾、缓缓走入画面的一队马群,共同构成了一曲悠扬的牧歌,让人心旷神怡;三等奖作品《长城长》组照(李峰摄)通过宏阔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表现了不同时空下万里长城的独特风姿以及古老而浑厚的历史意蕴,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同是表现长城题材的《小佘太秦长城》(三等奖,史学军摄)却采取了与前者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横长的构图中山峦起伏,绵延的长城在白雪的衬托下犹如一条长蛇伏游在山峦之间,充分体现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独特意境。

  由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作品采用航拍或无人机拍摄的方式。这也成为整个展览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如获得二等奖的作品《孔雀开屏》(袁广明摄)即是通过无人机在空中拍摄所形成的强烈透视关系,把冬季的大片林木表现得如孔雀开屏般美丽壮观,给人以艺术感染;二等奖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张世瑜摄)通过无人机拍摄,把朝霞中的黄河表现得如从天际流泻而出,滋润着辽阔大地;三等奖作品《锦绣大地》(魏士江摄)通过无人机高空拍摄,把“希望的田野”尽收眼底,编织成壮美的图案,美轮美奂;三等奖作品《大地乐章》组照(刘永强摄)则是航空拍摄的佳作:北方大地上的城市、田野、山川、桥梁,构成了一幅幅壮美画卷,亦如一曲曲恢宏的大地乐章,令人难忘;《塞上牧歌》则是一幅近乎抽象的画面,洁白的羊群与沟壑纵横的山川被凝结成一首视觉的交响,叩击着观者的心灵;作品《额尔古纳河晨雾》(三等奖,谢家昱摄)、《银岭碧足》(优秀奖,张雷摄)、《察哈尔乌兰哈达火山群》(优秀奖,郭桂香摄)、《大森林》(优秀奖,张永刚摄)、《生命树》(优秀奖,董石摄)等也是利用无人机拍摄的杰作。

  “最·风光”板块既展现了内蒙古辽阔大地的无限风光,充分体现了风光美、气势美、意境美、光影美、色彩美,是对内蒙古自然山川的深情礼赞。

  “亮·印记”的现代美和人文美

  在“亮·印记”板块,摄影家们通过60余件(组)作品展现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发展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新成就、新面貌。从城市景观,到乡村风采,从《河套人发祥地》到《绿色库布其》,从《阴山胜迹》到《丝路新篇》,从《黄河凌韵》到《边塞新貌》,从《梦幻康巴什》到《青城地铁建设》,从《幸福百姓》到《疫情记忆》,从《新农村建设》到《草原电影院》等等,广大摄影人用敏锐的感觉、多维的视角,定格了一个个典型瞬间,传递出内蒙古发展建设的新气象、新景观和人民群众的新风采。优秀奖作品《新农村建设》(张恒摄)采用航空拍摄的方式,把大片新农村的房屋与锦绣大地融为一体,气势恢宏,犹如一曲雄壮的交响乐,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二等奖作品《魅力鄂伦春》(谢青松摄)以组照的形式表现了这个总人口不足1万人的狩猎民族的定居新生活,彰显了新时代的新气象;《边塞新貌》(优秀奖,胡晓阳摄)则把古老的长城和大片的风力发电设施同框,很好地表达了主题;《焊花绽放》组照(优秀奖,钱自余摄)透过飞溅的焊花表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二等奖作品《呼和浩特疫情记忆》组照(刘海涛摄)中那个无名的普通医务工作者的特写,通过丰富且有力的细节打动人心:面罩上流淌的汗水,青春且坚定的眼神,让人动容;二等奖作品《草原电影院》(邢晓言摄)呈现了夏日草原放映露天电影的情景:夜幕下的草原宁静祥和,一束放映的光照亮了专注的牧人,照亮了老人和怀中的孩子,平凡的牧人在夜色中闪亮,像是一种被唤醒的记忆。作品充满人文情怀,具有温暖而美好的力量;组照《心像青城》(邢晓言摄),通过普通市民、城市青年、少儿学生、一线工人、人民警察等不同职业的人物,与呼和浩特标志性建筑物摄影图片的组合,表现了一座城市与人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地标性建筑,既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又凝聚了这座城市人的情感和记忆。作品运用比较现代的艺术理念,表现了青城的历史记忆、时代风貌和今天人民群众的精神风采;而《黄河人家》(杨廷华摄)则通过一个宁静温暖的画面,表现了生活在黄河岸边的黄河儿女静静流淌的生活,并赋予这种平凡生活一种诗性魅力。

  在“亮·印记”中,摄影家从宏大场面到生动细节,有的纪实,有的写意,通过不同表现方法,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让人在美的欣赏中平添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

  “韵·北疆”的诗意美和韵律美

  在“韵·北疆”板块,摄影家通过一个个“决定性瞬间”,表现了幅员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动物与生灵的多样与丰富、生动与鲜活,讴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内蒙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新篇章。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生动和典型的细节。如荣获一等奖的作品《冬“韵”》(孙树国摄)表现冬季的草原风情,逆光拍摄形成的一列马群的剪影和明亮的太阳光产生的光晕,相互映衬,给茫茫雪原增加了一种舒张大气的诗性魅力,“韵”味无穷,富有艺术感染力;二等奖的作品《冬日晨曲》(孙军摄)也是表现冬季草原的作品:皑皑白雪把大地覆盖,画面空旷、纯净,一列马群点缀在画面中央,犹如一个个音符,谱写出祖国北疆的“冬日晨曲”。作品在极简的构图和高调的画面中传递出空灵的音乐性,犹如遥远的天籁;三等奖作品《草原牧歌》组照(张德山摄),通过黑白影调表现草原与生灵、草原与牧人相依相存的关系。作品视野开阔,画面简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情调;三等奖作品《驼畅》(王和平摄)运用无人机从高空拍摄,表现了大群骆驼穿过草原的壮观情景。独特的光影为画面平添了无穷魅力;优秀奖作品《晨牧》(张嘉海摄)捕捉了一个难得的瞬间:奔驰的骏马和牧人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种律动的意趣,而这一切又被笼罩在一种淡蓝的色调中,画面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表现了独特的草原生活;优秀奖作品《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组照(赵瑶摄)和《莺歌燕舞生态家园》组照(李峰摄),通过对敖鲁古雅驯鹿和草原上多种鸟类的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使鹿部落和今日草原绿色发展、生态和谐的美好现实;组照《风雪蒙古马》(严国史摄),多维度地表现了风雪中蒙古马的形象,赞颂了蒙古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组照《听雪》(赵来伟摄)则采用特写镜头,表现冰天雪地中蒙古马的从容和淡定;《飘逸》(张春华摄)则把蒙古马一往无前的精神表现得如行云流水,具有音乐般的韵律感;此外,《水上芭蕾》《冬日暖阳》《大地之晨》《醉美草原》《黄河晨曲》《大漠奇观》《生命之舞》《草原符号》以及《天边》《北方》《清歌》《飞翔》《冬日的美丽》等,如一曲曲轻音乐或是交响诗,传递出一种音乐美和韵律美,令人陶醉。

  “韵·北疆”既是北疆之韵,也是艺术之韵;既是自然之韵,也是人文之韵。透过这些充满诗意美和韵律美的画面,观者不但看到了自然万物与生灵的神奇与美好,而且充分感受到了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和谐之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伊利杯”内蒙古风光摄影展述评
~~~
~~~——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8版:北疆文旅
   第09版:锡林郭勒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视界
“最·风光”“亮·印记”“韵·北疆”
交响诗画的审美架构
永远飘扬的红领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