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主村里话民主

  □本报记者  张俊在  于海东  陈春艳

  亭台楼榭绿树间,水系环绕通幽处。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仿佛江南水乡般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美丽迷人的画卷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明带领村“两委”班子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村民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民主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内蒙古的名村,无论党的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在全镇都名列前茅,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曾视察过。

  但进入新世纪,民主村的星光却黯淡下来,“民主村里不民主”成为当地村民的口头禅。矛盾最深的时候,99名村民拿着360多人签字画押的联名信,反复到市区两级信访局、检察院等部门上访。

  2013年春,时任村主任的张三明在台上讲话时,瘦弱的他被几个村民合力“扔”到了台下。大庭广众之下,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当时也难受,但如果辞职,人们最后会说‘那老汉甚也干不成’。”张三明思来想去不甘心,咬牙坚持了下来。

  十几名老党员现场举手发问,“逼”他表态。张三明不想高谈阔论画大饼,便拿自己的五官作承诺:“眼睛要看得见村民和党员,耳朵要能听得见大家伙关心的事……”

  承诺重要,践诺更重要。张三明迎难而上,先从创新村组治理入手。民主村有16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由于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差异以及各种利益纠葛,村民代表大会议定的事项在村民小组推行起来处处受阻。针对这一情况,张三明全面征集社情民意,创新性地在每个村民小组推选5名代表组成“五人小组”,明确每组至少有2名党员、召集人必须是党员,以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五人小组”曾调解了一起棘手纠纷,至今让村民津津乐道。70岁的村民赵某在自家地里焚烧秸秆,不料火势蔓延,烧毁了旁边刘某的20亩松树苗。森警到现场后评估损失为120多万元,建议走诉讼程序。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为避免事态恶化,村里立即启动“五人小组”调解程序,稳控双方情绪。“赵某没钱,我们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调解的一位党员回忆道。

  “五人小组”经过两轮调解,双方各退一步,最后赵某赔偿刘某20万元,事件圆满解决,双方还因此被村里评为“诚信户”和“高风亮节户”。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五张嘴参与议事,十只眼全程监督,五支笔把关复审”,村组事务在“家门口”实现了民主治理,成为破解“信访难题”的密码,这一经验被巴彦淖尔市在全市农村牧区推广。

  2015年,张三明全票当选村支书。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破解村组治理难题后,如何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了他新的奋斗目标。

  为此,张三明自掏腰包3万余元,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因地制宜在民主村发展特色产业,建起了8万只蛋鸡养殖基地、6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千亩苹果梨基地,以及开展特色瓜果种植……形成“一林二养三瓜菜”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8.6万元,“富民强村”由梦想变为现实。

  “丰衣足食了、钱袋子鼓了,村风民风也要变,让村里生活不比城里差,活出我们的自信与派头。”这是张三明经常对村民说的一句话。

  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他带领村民举行了“破陋习树新风”千人宣誓仪式,制定了符合实情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村“两委”制定红白事宴“一桌不超过700元、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40元”的村规,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执行,得到了村民积极响应,节俭办事、厚养薄葬蔚然成风。

  路边有灯光,林中有村庄,书院闻墨香,瓜果美名扬。民主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乡村示范村”“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曾经的“上访村”成了河套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张三明也成了全市闻名的“明星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7版:乌海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读图
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时代答卷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
十年磨一剑 北疆焕新颜
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122次主任会议
民主村里话民主
鄂伦春自治旗公安局开展百日大练兵活动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