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漠里生“金” 盐碱地生“银”

  □本报记者  周秀芳  徐亚军  及庆玲

  也许你曾到过库布其沙漠,它给你的震撼,或许只是大漠孤烟直的苍凉。

  但今天这里早已不是你记忆中的模样。

  曾经无人问津的“沙窝窝”成了众多光伏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9月5日,记者一行乘车行驶在达拉特旗昭君镇的沙漠公路上,公路两侧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一眼望不到头,昔日连绵起伏的沙丘,如今变身为“蓝色海洋”。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一幅巨型骏马图,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成,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这匹“骏马”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的一部分。

  从荒漠化治理到多产业融合并进,只用4年时间,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树起了一面旗帜,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蹚出了一条新路。

  2018年5月29日,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一期50万千瓦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同年12月10日,实现一次性全容量并网发电,比国家能源局要求的并网时间提前了20天,是全国第三批10个光伏领跑基地中首个实现一次性全容量并网的基地。

  “光伏电站正常运行离不开防沙固沙。公司与旗政府采用ABO(授权Authorize-建设Build-运营Operate)合作模式,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矿山采煤沉陷区、复垦区,采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实现沙漠生态治理、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沙漠农林产业、沙漠特色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绿能碳汇集团公司总经理田占庄向记者介绍。

  “生态治理成效明显。”达拉特旗发改委新能源产业发展室主任高健介绍:“光伏项目结合保水保肥、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施‘林光互补’工程,利用项目区各类空地,穿插种植紫穗槐、蛋白桑、杨柴等经济林木及羊草、披碱草、苜蓿等优质牧草。目前,已完成‘林光互补’工程约5万亩。”

  “蓝海绿洲”给当地农牧民也带来了好光景。

  “我家除了种地还养羊,加上我在这里打工的收入,可以说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昭君镇柳林村60岁的马志强便是光伏项目的受益者。

  金秋时节,达拉特旗层林尽染,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幅幅生态美景映入眼帘。

  树林召镇东海心村紧邻黄河,村民因养鱼而富足。2018年,东海心村被评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的示范村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皮肤黝黑、身体壮实的张福宽,是土生土长的东海心村人。他当过医生,做过生意,2009年返乡创业,成立了东海心新农专业合作社,并从村民手中承包了1200余亩撂荒的盐碱地。

  “其实,搞农业需要很多学问,我必须不断地学习。”张福宽说,通过政府引荐,合作社与上海海洋大学的管卫兵博士合作,引进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通过“以渔改碱”模式,实施盐碱地改良稻渔综合种养项目。

  傍晚时分,“稻渔梦工厂”稻田里的螃蟹爬出来“散步”,不远处的池塘里,鱼儿活蹦乱跳。

  “我在合作社打工4年了,这片50亩的稻田,走一圈儿要2个小时。”65岁的王楞正在稻田地里喂螃蟹。

  张福宽说,目前,他承包的1200余亩盐碱地已经成功开发改良了600亩,其中450亩用来种植水稻,并在稻田里养殖螃蟹,其余150亩搞对虾、黄河鲤鱼、鲈鱼等水产养殖。

  “等这1200余亩盐碱地全部改良后,可以反租倒包给村民,这样当初撂荒的盐碱地都能被大伙儿充分利用起来。”谈起“稻渔梦工厂”的未来,张福宽信心满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5版:包头
   第06版:通辽
   第07版:兴安
   第08版:乡村振兴
自治区政协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
鄂尔多斯市:释放激励效应 促进担当作为
《万里绿色长城图》《万马奔腾图》 中国画主题长卷作品展开展
后城咀石城遗址入列“考古中国”重要成果
沙漠里生“金” 盐碱地生“银”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内蒙古主会场活动举行
雨雪霜冻天气来袭
茶润荆楚 茗韵悠长
内蒙古财经大学:吹响征兵“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