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溪柳乡的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本报记者  霍晓庆  实习生  邬思湉

  春耕在即,兴安盟突泉县溪柳乡平原村村民赵亮忙着帮村民进行玉米脱粒,一点儿也不操心家里的700多亩地。

  “家里的耕地一多半都托管给了村里的合作社,他们负责种地,我只管收钱。腾出精力不仅能精心种植好剩下的少部分地,还在合作社谋了份拖拉机手的营生,多了一份收入。”赵亮说。

  在溪柳乡,土地托管成为“时尚”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高国艳。高国艳是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2003年,他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当村里其他种植户还在用牲畜耕作时,他已经从传统的耕作模式中解放出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那时起,高国艳就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2009年,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高国艳率先带领21户农户创办了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成功引进了无人驾驶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无人喷药机、籽粒收割机等大型智能化农机,覆盖农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流程,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看到村民们种地机械化程度不高,单打独斗无法形成规模,增收不明显,高国艳从2016年起开始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把农户的耕地集中起来,发挥合作社现代化机械设备优势,通过集中种植、科学管理、统一经营,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也让农户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养殖或务工中,多一份收入。

  “以前,一家人种700多亩地根本忙不过来,一年到头人被拴在地里,技术和设备、精力都跟不上,产量也上不来。托管后,合作社提供耕地、播种、防病虫害、收割、销售一站式保姆服务,不仅省心多了,收入也增加了,以前1亩地毛收入1000元,托管后1亩地纯收入就能达到1000元。”赵亮说。

  高国艳介绍,目前合作社托管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程托管,由专业团队代替农民进行耕种、田间管理、防病虫害、收割等全部生产环节的服务;一种是半程托管,农户将部分生产环节交给合作社完成。机械化、科学化种植带来高效益高产量,同时,合作社以出厂价为托管户统一批量代购农药、种子、化肥及其它农资,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去年有162户农民共托管土地23000亩,辐射周边6个村庄。其中甜菜3000亩,谷子7000亩,玉米13000亩。我们只收取农机服务费用,粮食不管卖多少钱都是农户自己的收入。土地托管模式越来越受欢迎。”高国艳说。

  近年来,随着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时代之问。此外,农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存在土地碎片化现象,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实行土地托管,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保姆式服务,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闲置现象,实现农村资源高效配置。而且通过土地托管形成了规模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土地托管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户把土地托管后,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依然在农户手中,也让农户心里有了底。

  这几天,高国艳刚从浙江参加完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培训“头雁”项目回来,就有当地农民络绎不绝地找上门,商量土地托管事宜。他开始着手准备召开春耕大会,总结去年经验,部署今年的工作。同时,有个更大的计划在他心中萌生。

  半个月的培训中,浙江一二三产融合的先进理念和销售模式让他受益匪浅。“我们大多在粗加工阶段就走进了市场,没有深加工,没有品牌,少了很多利润点。也没有积极通过抖音等新平台推广我们的农产品。比如我们的谷子直接卖给了陕西等地,他们再加工成小米卖到全国各地。”高国艳说。下一步,他计划带领合作社研究做粮食深加工,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同时尝试利用抖音、快手等电商直播平台开辟新的销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一版要闻
   第08版:乡村振兴
〖看台〗
溪柳乡的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又是一年南繁忙
村里有个“好管家”
智慧牧场“解锁”放牧新模式
〖速读〗
城乡物流“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