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党和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大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工作。“双减”背景下,做好科技教育、挖掘更多青少年科创人才,需要从小抓起、从各学段抓起,一体化推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校下一阶段工作的突破点。”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马波介绍,学校陆续引进了毕业于双一流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专职从事创新实验研究,负责指导对相关学科感兴趣或者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实践水平,学校从兴趣实验、学科前沿知识、生产生活实践、学科知识拓展等四个方向开发40余类特色校本课程,并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和科技节等系列科技活动。为更好地助力学生开展实践,学校正在高标准建设理化生数字创新实验室、地理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围绕多学科融合全力打造STERAM融创中心。
“同学们,我们面前的地震模拟振动台上放着一杯水,现在开动脑筋想办法,当振动台发生晃动时,如何设计结构方案,最大程度保证振动台的抗震能力、减震结构达到最优?”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结构实验室韩勇老师的话音刚落,来自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的同学们马上迫不及待地动手开始组装。
这是“高校科学营”活动走进内蒙古工业大学的一幕,此次活动,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58名师生零距离感受和体验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科研氛围。“走进实验室可以让青少年了解高校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方面中的重大作用,进而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和激励他们树立奋发学习、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和林格尔一中科技辅导员白俊峰表示。
为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协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机制,今年初,我区启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计划每年选拔100名优秀中学生,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6所区内本科院校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导师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促进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共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获批自治区首批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基地后,内蒙古民族大学推荐相关学科领军专家、学者、教授担任学科导师,并组织精干力量组成导师团队,协助学科导师开展培养工作。“导师团队将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特长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学校协调重点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场所资源向中学生开放,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社团等与培养相关的学术活动。”内蒙古民族大学相关负责人格日勒图表示。
青少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近年来,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区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专项行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资料显示,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影像节、五项学科竞赛等活动,我区每年引导超100万青少年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和赛事。通过组建“科普助力双减”专家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全区207家单位和学校被评为全国试点单位。
“我们要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进一步摆上重要位置,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全面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科技后备人才基础。”自治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将从做好青少年科技教育规划入手,牢固树立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一盘棋”思想,细化工作举措、明确重点任务、强化统筹组织,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青少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推进科技教育与“双减”工作紧密结合,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青少年成长成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需要全区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努力去落实。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联合协作与资源共享,在政策、资源、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该工作“一盘棋”发展、取得实效;通过汇聚科技教育资源、创新激励机制、多途径开展校内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水平做支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更多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渴望科学研究的中学生成长为可以堪当重任的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