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船北马富淮安

华灯初上的淮安里运河中洲岛。 孙德芳 摄
  □周秀芳   高玉璞

  奔腾的大运河沟通南北、串联古今,记载着华夏文明的光辉。大运河中段是享有“运河之都”美誉的淮安。淮安连接长江、淮河、黄河,因“运”而起,借“漕”而兴。明代诗人姚广孝曾用“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赞叹淮安的繁荣。

  淮安人杰地灵,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淮安人文荟萃,诞生了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等历史名人。

  大河汤汤,古韵悠悠,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船北马、辕楫交替的漕运文化是淮安的历史名片。明代英宗时,全国漕船达11845只,平均每年运粮400万石,最高600万石。太平舟是明末清初督运漕粮的官船,长5米、宽0.9米,也称飞虎舟。

  历史的车轮辗过岁月的长河,到了清代,国家年财政收入约7000万两白银,漕运就实现5000万两。因漕而兴的淮安更是牛气冲天。掌七省漕政,节万余漕船,数十万漕军的漕运总督署设在这里,将各省的粮食经运河输送至京城。对于漕粮干湿程度,漕船容量、停靠时间、船工管理办法等,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同时,河道总督、淮北食盐集散中心也集中于此。榷关是当时的税收机构,淮安榷关常年关税居全国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在漕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发达的漕运带动了造船业,绵延23里的清江漕船厂有6000多工匠,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基地……

  世间人易老,天下事难全。与大运河交汇的黄河水淌过九曲十八弯,一路把泥沙脚印留在运河淤积水道。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廷颁布停漕改折令,漕粮全部改征钱币,伴随中华2000多年的漕运画上句号。

  大运河带给淮安的不仅有辉煌的漕运历史,还有“硬核”软实力——全国四大传统名菜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现存淮扬名菜名点1300余种,2020年获“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漫步古运河畔,水波为曲、桨帆为歌,穿越时光长廊,游走在淮安千年古镇河下的胡同陋巷中,寻味老字号美食店铺。文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文人学士聚会的地方,故得名“文楼”。文楼的蟹黄汤包馅为汤汁,怀揣好奇与向往,迫不及待地吸一口,顷刻满嘴鲜香。被当地人称“坨子”的,是淮扬菜经典菜肴之一钦工肉圆。坨子制作工艺的独特处是把猪后腿精瘦肉切成小块,用刀背或铁棍一气呵成拍打至糊状,这样做出的肉圆有乒乓球一样的弹性。当地有民谣称赞:“钦工肉圆撂过墙,拾起还是圆又光,掉在地上跳几跳,吃到嘴里嫩又香。” 河下古镇的“李家钦工肉圆”是百年老店。第四代传承人李士兰说,逢年过节都做这坨子,闺女常打电话来说馋了。现在,李士兰“退居二线”,由第六代传承人李阳阳独当一面。这位年轻的传承人开发了酸菜鱼圆等新产品。

  碧波涟涟,文化绵延,一川运河水为淮安带来无尽繁华,积攒下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今天的运河淮安段水青岸绿、河畅景美,航道上运输煤炭、钢材等物资的船舶络绎不绝,再现南船北马富淮安的流水游龙盛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专题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青春号
   第08版:法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巍巍大兴安岭
南船北马富淮安
生命的长河
缝补时光
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