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动画·故事·文学

——艾平草原散文系列谈
  ◎常耀宗

  动画·故事·文学,这不只是我对艾平3篇草原散文的粗浅概括,也是对她几十年来以草原为主题,以动画为情节,以故事为形式的散文创作在外观上的总结。事实上,她为我们构筑的独特文学景观,不仅让读者获得了天然美感与神韵,而且也让读者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羊群中的一只雁》: 草原动画带来的沉思

  艾平的散文外在形态新奇、独到,内在意蕴丰厚、深邃。我对她精心构筑的一个个“妙境”深感欢喜深感忧。例如,她的《羊群中的一只雁》。“所以草原上有了一幅移动的画——葛根阿妈那紫色的身影后面,跟着一群雪球般滚动的小羊羔,还有一只浅褐色的小鸿雁。”表面上看,草原动画——羊群中的一只雁,这是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线。实质上,本文为我们展现的是草原动画背后的故事——雁为什么会出现在羊群中?娓娓道来中,一方面彰显了草原母亲——葛根阿妈的大爱形象,另一方面驳斥了偷蛋人的可恶行径。

  偷蛋人的恶劣行为——许多雁蛋被偷走、蛋壳被碎坏,而那只幸存下来的小雁,则是被阿妈救下来尚在蛋壳中孕育的小生命。从此,阿妈视雁为自己的孩子,倍加呵护细心喂养,使它成长为羊群中的一员。尽管它还小,但毕竟有了陪伴对象。就此而言,是阿妈让雁进入羊群这个不可能成为可能的。阿妈缝补的不仅是一只雁的伤痕,她拯救的不仅是一只雁的生命,而是整个草原的痛疽与希望。由于家养小雁羽翼尚未丰满,尽管它试飞没有成功,但阿妈相信小雁终会回归天空、回归大自然。

  文章曲折迂回,让人感到无言的沉重。沉重于小雁的出身、成长的不易,沉重于阿妈喂养、照看小雁的不易,沉重于草原深处那些偷蛋人的贪欲迷了心窍,沉重于法网恢恢疏而有漏了他们,沉重于草原何时才能真正成为万物安全的栖息地?!文章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需要的是良知、感恩,以及一份严肃的对待万物的谦恭之心。揭示动物生存的困境,揭示自然界、社会的病象,从中疗救这病象,该文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文章以物喻人,一题二旨,通过对比、拟人、夸张等手法的运用,把人与动物放在同等地位,告诉我们:羊、雁、人都是自然之子,然而有的人却为了一己之利,做出残害动物的举动,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生物链条,使万物生灵不能永续!在深责偷蛋人的同时,作者并没有置之于死地而不顾,相反她让我们看到了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困苦,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妈拯救雁的正义之举,还让我们看到了阿妈的心灵与大自然的相谐相融。

  文章有破有立,意在提醒我们,要更好地与大自然相沟通;意在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草原母亲般的人物多些再多些,以引起全社会都来关注草原生态、关注万物的休养生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黄羊,跳跳跳》: 草原故事可以这样讲

  《黄羊,跳跳跳》讲述的是面对蒙古国的草原火和铁丝网,公黄羊们为了种族得以留传下去而舍生取义的故事。无疑,这是个稀奇、新鲜的故事。从中,我们不仅对动物世界无奇不有发出惊叹,而且对黄羊之举刮目相看。故此,我们不得不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类纳入到一个长久的思考氛围中。

  当文中多数黄羊为保住少量黄羊而牺牲自我这个事件出现时即为故事高潮。这个高潮既为故事展开创造了由头,又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接下来,阿拉腾收养了历经灾难后的9只黄羊,为了它们阿拉腾卖掉了自家的150只羊,腾出了3000亩草场,直到黄羊群近亲繁殖、种族退化,阿拉腾只好放还它们回到草原。

  文章的宗旨在于揭示动物本质,反映出黄羊在内的一些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动物本能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性,甚至不可战胜。”“不该使用人类的经验去臆想动物,动物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法解释的。”这些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观点使我们幡然醒悟:我们以前对于动物的生存力了解不全或存有偏见,事实上,不要低估了动物的生存能力,我们理解、重尊它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它们的本性。

  文章暗含了作者劝慰、告诫人们的一片苦心——人类不应该按自身思维去左右动物的生存空间,即便是出于好意。实质上,这正是艾平不同于其他草原生态作家之处。尽管她也在呈现人与动物相处的情景,可是她并不认为人爱动物的方式非走近乃至亲近不能为也。她提醒我们:动物是动物,人是人,人不能介入动物圈内。否则,你的爱心也许会害了动物。

  《黄羊,跳跳跳》表层展示物性,赞美人性,深层劝导人与动物接触要适可而止,反之就有干预、侵占动物生存权之嫌了。有了这表里双向题旨,文章就有了现实意义。

  《游猎之地的你》: 文学的新气象新呈现

  艾平的《游猎之地的你》代表了一种文学新气象。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既尊重传统,又展示现代。对于鄂温克族人来说,狩猎是他们古老的生存之道。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怎样了?大而化小,文章通过一个活跃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猎人妈妈生活的改变,来反映整个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你”走向外面的世界,知道了儿子做的手工艺品,是传承鄂温克族狩猎文化的具体行动,是文化与经济实现双赢。“你”请工艺美术师策划民族服饰表演,是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你”留住了3.2万亩草场,留住了绿色,留住了浓浓的乡愁……所有这些,都是“你”作为一个游猎民族后代在新时代的新奉献,这些行动使“你”的生活变得真实、意义非凡。

  《游猎之地的你》践行了一个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担当与使命。她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美好、积极向上的内蒙古人民新时代的生活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散文集《苏木时光结》
~~~——评刘茂云的散文创作
~~~——艾平草原散文系列谈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专题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青春号
   第08版:法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布尔陶亥的诉说
宽广而深致的书写品质
动画·故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