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核心提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就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赋予其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应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强大合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张仕荣  高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提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明确了“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今后,我们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并以此来评价、检验其效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回顾历史,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自治区成立前夕,内蒙古地区面临的情况极为复杂严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包括乌兰夫在内的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牢牢把握了内蒙古地区自治运动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最终实现内蒙古地区的完全解放。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地区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经验。

  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而努力奋斗,内蒙古成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被誉为“模范自治区”。1952年5月,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周年时,充分肯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所取得的成就,希望内蒙古自治区永远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良的危机。紧急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将3000多名孤儿分批次接到内蒙古。在草原人民的悉心照料下,这些“国家的孩子”茁壮成长并成为新一代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在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对内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内蒙古就要紧紧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项工作的主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就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赋予其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协调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形有感有效、久久为功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应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夯实思想基础,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作模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强大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要激发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合力,让各族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对内蒙古而言,要充分考虑多民族和各地区的实际状况,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促进条例》等法规,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强大合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密切相连、相得益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环节。只有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够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途经地,现在更是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地区,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的重大政治责任。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就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把握历史机遇,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主动、全面探索如何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作模范,同时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国家统一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论道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科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弘扬“三北精神” 构筑北疆绿色屏障
总结历史经验 推进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