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长城

内外边墙遥相应 晋蒙边界展雄姿

明长城大边从兴和县店子镇南口村进入乌兰察布地区。
凉城县镇宁空心箭楼。
▲丰镇市隆盛庄石刻题记拓片。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九边图》屏(局部)。
▲隆盛庄烽火台。
▲明大边东沟敌台。
宁鲁堡长城。
  明长城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 

  据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显示,内蒙古境内明长城总长706332.6米。 

  内蒙古境内明长城按分布地域,大体可以分为两大块,第一块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第二块分布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晋蒙冀交界处的明代边墙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开始对内蒙古境内的明长城展开全面调查。据《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明长城卷》记载:中国长城的主体是北方长城,即历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所修建的长城。

  历代北方长城的修筑,往往会随着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势力的消长而南北移动,历史学家与考古学界往往将这一条形文化分界带称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或“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明长城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由东向西跨越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由于地理环境不同,长城分布地带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类型各有差异。

  明代称长城为“边”或“边墙”。就其功能和规模而言,又分为“大边”“小边”(或二边)等;一般称两道平行或分岔的长城为“外边”(又称“外长城”)与“内边”(又称“内长城”)。儒学大家吴道镕在其所著《明史乐府》中称:“不曰长城曰边墙”。

  在明代,北部边防始终是重点。据《明史》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为了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御,明王朝逐渐在北方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公元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太祖朱元璋修筑今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凉城县境内的长城,俗称这条长城为“二道边”,也称次边。公元1399年—1402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时期,又修筑了今乌兰察布市境南与山西省交界处的主边长城。这条长城由东向西经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进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明成祖朱棣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

  明长城并非单单一道城墙,还相应地配合墩台、城堡等,所谓“城堡以便保聚,墩台以明烽火,边垣以限华夷”,三者相互配合,构成一道横贯万里、纵深几十至数百里的防线。经多次反复修筑,便形成了今天绵延于北方崇山峻岭之中的万里长城。

  乌兰察布市位于蒙晋冀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往、交流极为频繁的重要地区。明长城大边墙体东端起自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店子镇南口村西北大边与二边相交处,相交处修建有一座敌台。墙体经店子镇,过苏木山到达丰镇市猫头山顶。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明长城二边的绝大部分地段为内蒙古与山西两省区的界线。由于外部包石包砖的流失,目前大部分墙体的外观呈现为土墙。

  在乌兰察布市境内,长400多公里的明长城似一条巨龙飞腾在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堠相望,连绵不断地蜿蜒在高山、大川、平原、沟壑之间,甚为壮观。

  丰镇石刻题记里的长城史话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明长城调查队调查乌兰察布——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在位于丰镇市隆盛庄镇双台山上发现了一块石刻题记。

  该石刻雕刻手法为阴刻。石刻历经多年风雨侵蚀,部分文字已模糊不清,其中有4个字迹已难以辨认,但并不影响对全文的释读,即:□记: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筑隘口,东山坡至西山坡长二千八十八丈,□□一十一里六□,烟墩三座。

  石刻至少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其一,石刻刻于明初洪武二十九年,为1396年;其二,当时修筑这段隘口的军事机构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隘口应指长城墙体;其三,这段墙当为分布于隆盛庄镇周边平原上的明长城大边。而“烟墩三座”指的是当时还同时修筑了3座烽火台,丰镇市双台山之名即来自于烽火台。

  这块隆盛庄“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详细地记载了这段明长城大边的修筑时间以及规模,见证了乌兰察布地区修筑最早的明代长城。同时,它也是内蒙古明长城沿线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修边题记,为研究明长城修筑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隆盛庄历史上是各民族贸易交往的聚集地,因此,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遇交融,成为了商贾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的“西口文化”典型代表,是塞外草原上为数不多的多元文化聚集地,也是长城沿线自清代到今日延续不断的乡村商贸集市。

  明王朝曾将长城沿线划分为9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被称为九边或九镇。自西向东,山西镇(今山西省偏关县)和大同镇(今山西省大同市)位于长城中间位置。由于地位险要,两镇也被称为北京的右腋,守卫着北京西大门。相关史料显示,大同镇和山西镇军事管辖范围内的军堡数量达120多个。乌兰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境内的明长城均归大同镇和山西镇管辖。 

  位于晋蒙冀交界地带的这个区域,自古即有“表里山河”之誉,它北连蒙疆,西控大漠,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接壤地带。明代外三关长城在此地带绵延,更加证明了此处长城防务的重要性。

  《九边图》屏展现明长城全貌

  据《明史·兵志》记载,长城“东起鸭绿,西至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此后,明长城主线东起辽东半岛、西至甘肃嘉峪关成为了共识。

  2021年10月,“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其中一幅巨型地图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便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公开展示的珍贵馆藏——明代《九边图》屏。此屏共12幅,屏风正面为绢本,粘贴于12块木板之上,画面整体采用写实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法绘简略地图。所绘地图东起辽东半岛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间边陲要地称“镇”者共9个,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宁夏镇、甘肃镇、太原镇、固原镇,故名“九边图”。此幅明代《九边图》屏在同题材存世版本中年代较早,内容更接近原著,画工最为精致、保存最为完整。

  明代《九边图》是明代军事上巩固边陲之用,全面展现了明代长城的全貌和设防情况,是世界上第一幅全面反映长城防御体系的长城地图,文物价值极高。

  此屏摹绘的原本是明嘉靖年间许论所著的《九边图论》,图中详细绘出明代在北部边疆设置的9个军事重镇内外的城镇关堡、蒙古营帐、山川河流等,为研究明代边防体制和北疆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马市口毗邻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是明长城宣府镇的一个关口, 因在长城内外进行马市贸易,从战略要地演变成了一个熙熙攘攘、马贩子穿梭、从事骡马交易的马市,“马市口”由此得名;

  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镇的北部门户得胜口,与丰镇市接壤,是明代通商的重要关口,是“隆庆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线所开互市关口之一。“贡使络绎、商队接踵”一时传为佳话;

  由丰镇市区向东北驱车40公里,古老的明烽火台赫然眼前,这里曾是明长城三道边上重要关口——威宁口所在……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通商互市开拓了长城内外各民族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贸易通道,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也都成为各族人民互通有无的枢纽,在以后更长的岁月里成为“走西口”的重要关口,不仅打通了中原腹地与内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通道,更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武峰 丁宁)

  (本版图片来源于《故塞长风》《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明长城卷》、《内蒙古长城》图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收藏
内外边墙遥相应 晋蒙边界展雄姿
参考资料
北疆文旅 四季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