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昭君出塞:从历史故事到图像生成

《昭君出塞》 年画 1979年 明锐 王延青
《汉明妃和亲图》 中国画 1964年 卢宾
  ◎王鹏瑞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体现各民族团结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譬如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和亲、王昭君出塞、彝海结盟等。而在内蒙古最为家喻户晓的是“昭君出塞”的凄美故事。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6年,选中秀女入宫。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西汉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主动请缨,出塞和亲。这是当时汉匈双方交往中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竞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即意为胡汉友好皇后。

  “昭君出塞”结束了汉与匈奴长达150年的征战,为汉王朝赢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安定,对汉匈两族人民友好亲善与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佳话,而王昭君也以其绝代风华与奇特的命运长留史册。长期以来,这段历史不但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如郭沫若、翦伯赞、田汉、费孝通等人都有深入研究),也成为许多文艺形式和历代文人、艺术家不断吟咏、表现的恒久题材,以这一历史事实为内容的诗词、小说、绘画、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并产生了众多可圈可点的优秀之作。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以昭君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高达1360首(篇),真可谓洋洋大观。另外还有郭沫若的历史剧《王昭君》(1924年)、曹禺的话剧《王昭君》(1978年)、不同版本的电影《王昭君》、电视剧《王昭君》、舞剧《昭君出塞》、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1986年)等。本文以美术创作为例,论述这一历史事实是如何生成视觉图像的。传说,中国古代最早给王昭君画像的是当时的宫廷画师毛延寿。后据《宣和画谱》卷七记载,北宋李公麟也曾经画过《昭君出塞》图,可惜未有图像留存。金代画家宫素然作《明妃出塞图》,这是现存最早画王昭君出塞题材的作品。之后,画作无数,有南宋赵伯驹《昭君图》、明仇英《昭君出塞图》、王行《昭君出塞图》,清朝罗聘、华喦、费丹旭、倪田的不同《昭君出塞图》等。这些都为后人继续创作表现昭君题材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及至近现代,张大千、任率英、刘旦宅、王叔晖等大家都画过这一题材。另外,在我国明清以来的民间年画中这一题材也有大量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各族人民大团结成为美术创作的一个鲜明时代主题。而在内蒙古,更是美术家们创作的重要内容。“昭君出塞”题材由于其内容的主题性、故事性和地域性,以及独特民族风情的视觉性,受到了许多画家的青睐。从现有资料看,最早表现这一题材的是画家卢宾(1924—1985)。1964年,卢宾创作了中国工笔画《汉明妃和亲图》,作品采用工笔重彩的形式,人物众多,构图舒展,比较贴切地表现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历史佳话。改革开放之初,画家明锐和王延青创作了年画《昭君出塞》(1979年),画面描绘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在一轮巨大的明月映衬下,骑马并行,人物神态含情脉脉,设色浓艳明快,前景的梅花和天空的双鹤既增加了年画所特定的美好气息,又符合作品的主题,是表现这一题材比较优秀的一件年画作品。1980年,正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的刘大为创作了壁画《昭君出塞》,作品将游牧民族的美好祝福、歌舞内容融入情节描绘,场面宏大,喜庆热烈,洋溢着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

  1985年,塞寒创作了年画《昭君自有千秋在》,作者没有从正面表现昭君出塞的故事,而是独辟蹊径通过描绘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正在手书《谒昭君墓》诗句的场景,表达了对昭君精神的赞扬。画面中的董老被鲜花簇拥着,周围有3位汉族和蒙古族青年。作品将历史佳话和现实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体现了画家构思的巧妙,独具匠心地表现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的主题。

  1987年,著名年画作者赵梦林创作了年画《昭君与呼韩邪》,作品采取中国传统月份牌年画的形式风格,通过典型情节的设置,表现了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故事。画面中王昭君怀抱琵琶,身旁的呼韩邪单于含情脉脉,帐篷外面是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衬托出帐内的浓浓暖意,很好地烘托了主题。作品构图饱满,人物突出,设色浓艳,细节丰富,是传统样式年画的优秀之作。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年画作品展览”,受到好评。2013年,在“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刘大为再度创作了中国画《昭君出塞》(143厘米×368厘米)。这一次作者采取水墨写意的形式表现这一题材。作品的人物塑造极其成功,位于画面中央的呼韩邪单于体魄魁武,个性鲜明,王昭君则身材窈窕,怀抱琵琶温情地立于其旁,周围的胡人和侍女也形态各异,典型生动,加之猎猎旌旗、马匹与其他道具的描绘,非常成功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此时的作者在艺术上已相当成熟,作品构图疏密得当,起伏有致,富有节奏感,笔墨酣畅淋漓,挥洒自如,是一件难得的表现这一题材优秀之作。同年,画家孟喜元完成巨幅中国画《胡汉和亲图》(198厘米×500厘米),此作与刘大为的《昭君出塞》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画家采取了更大的场面,描绘了更多的人物,采用更为写实的笔墨语言,塑造了众多人物,营造了浓郁氛围,比较成功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实,表达了胡汉和亲的积极主题。另外,孟喜元的中国画《昭君出塞图》,也是表现这一题材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除绘画外,几件表现这一题材的雕塑作品亦可圈可点。首先是伫立在呼和浩特昭君墓广场的名为《和亲》的大型雕塑(高3.95米),这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应邀为昭君墓创作的。作品通过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骑马并行的情景,成功地塑造了二人的形象,两人特点鲜明,英姿尽现,两匹骏马亲切依偎,生动地表现了胡汉和亲的历史佳话。作为雕塑大师,潘鹤的艺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也使这件雕塑一经完成,就成为呼和浩特的地标性作品。

  另一件需要论及的是著名雕塑家王济达1980年创作的《王昭君》。王济达是内蒙古雕塑创作的代表人物和开拓者,在全国具有影响力。这件《王昭君》于简洁、流畅中充分运用“线”的造型手段塑造人物,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和民族风,把王昭君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塑造的温婉动人,真实可信。而曹甲斌、曹雄2023年创作的雕塑《昭君出塞》则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创作思路,作品以势取胜,人物众多,在富有动感的整体之中又不失对人物和细节的生动刻划,风格独具地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此外,内蒙古雕塑家张恒为湖北省宜昌市昭君故里创作的雕塑《王昭君》也是一件优秀之作。

  总之,70余年来,内蒙古的美术家创作了为数众多的“昭君出塞”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历史叙事和浪漫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情节叙事与艺术本体的关系,为弘扬昭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内蒙古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内蒙古的美术长廊留下了动人的画卷和形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收藏
“为什么国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个大院,一帧时代长河的剪影
昭君出塞:从历史故事到图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