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的守护人:乌力吉巴图
乌力吉巴图是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巴音敖包苏木达赖嘎查牧民,他在边疆守护了30余年。
巴音敖包苏木北与蒙古国接壤。乌力吉巴图18岁就开始协同边防部队在边境线参与巡逻工作。
“我1993年开始承担守护边疆任务,特别喜欢骑着摩托车在边境线上巡逻。当时边防部队那里没有水井,我把装满水的水桶固定在摩托车上,给他们送过去。”乌力吉巴图回忆说。
在没有报酬、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乌力吉巴图仍把边境巡逻工作当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30多年,他每天沿着边境线骑摩托车或开越野车行驶50公里,因此在坎坷不平、遍地沙石的原野上慢慢地形成了一条小路。
1996年乌力吉巴图与当地姑娘董喜桃步入婚姻殿堂,不久后,他们喜得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巴音敖包苏木边境线上开启了幸福生活。这期间乌力吉巴图与部队官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部队每月派5个人到哨所站岗执勤。他们给我们送来蔬菜,我把自己家的牛羊肉给他们送过去。这样我们在这人烟稀少的边疆成了好‘邻居’,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乌力吉巴图说。
去年乌力吉巴图因车祸导致脑出血,在医院昏迷了17天才醒过来。身体恢复后,记忆力却严重下降,他怕影响巡逻任务的顺利完成,打算今年的任务完成后,把巡逻任务交给儿子做。
今年,部队给乌力吉巴图那里增添了6名巡逻员,并落实了每月600元的补助。人员多了,任务减轻了,但乌力吉巴图依然和往常一样坚持每天沿着边境线巡逻一次。
“我当巡逻员不是为了钱,只想让祖国北疆更安全。”乌力吉巴图用这样朴素的话语道出他30载坚守的动力。
边境公路上的救援守护人:钢宝力达
四子王旗江岸苏木与蒙古国接壤,国道线G331延中蒙边境线而建,路两边是茫茫戈壁草原,人烟稀少。如果路上行驶的车辆出现故障需要修理,想找一个修理部是个难题。但庆幸的是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道路救援的指示牌,牌上留的电话是钢宝力达的。
今年44岁的钢宝力达是江岸苏木卫境嘎查牧民,也是一名公路救援人。
7月27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通往卫境嘎查草原深处的一条土路的起点,看见一辆小型卡车停在路上,一伙人正修补道路,其中一位男子正熟练地操作着铲车。
开铲车的人就是钢宝力达。因为几天前的一场大雨,卫境嘎查牧民们去往夏季牧场的主要道路被洪水冲断了,一贯热心肠的钢宝力达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找来铲车,领着家里人赶来修路。
钢宝力达是一名退役军人,在部队时学习了汽车修理技术,退役后他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从事汽车修理工作。2021年,他离开乌兰花镇,返回自己的老家江岸苏木卫境嘎查放牧,并在自家草场上开了一座汽车修理厂。同年,他在G331上立起了道路救援的牌子。
钢宝力达告诉记者:“我们这附近的汽修厂不提供‘上门服务’,能提供道路救援的都在数十公里、上百公里之外。我家距离G331只有几公里,干这个挺合适。”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人打钢宝力达的救援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接听并答复,想尽办法给他们修车,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后来大到高压电出问题、农用机械故障,小到电饭锅不工作、门窗关不上,牧民都会打电话向钢宝力达求助。
■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边境上的产业守护人:魏华
经常浏览抖音平台的人可能关注到一个叫“草原新牧人魏华”的抖音账号上,有一位瘦高个子、带一副眼镜、穿一身迷彩服的牧民经常发布自己家的生产、生活状态。他是边境线上的产业守护人魏华,四子王旗巴音敖包苏木夏布格嘎查牧民。
7月26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魏华家。
魏华说:“我原来在大唐集团上班。2014年因父亲生病,操持牧场的重担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我就下定决心回乡放牧,当年我就辞掉工作返乡了。”
返乡之初,魏华就给了自己一个定位,那就是做新牧民。
“为了改变父辈传统放牧思路,我从降低饲草料成本、改良牧畜品种方面努力,达到‘少养精养、优质优价’,在减少牲畜数量的情况下,既能提高收入又能保护草场,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魏华说。
通过近10年的努力奋斗,目前魏华的生产、生活都按照他预期的目标稳步推进。魏家现有300多只羊、60多头牛,还有饲草料基地、各类农机等,牲畜数量比2014年少了,但收入却翻倍提高了。
在魏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周边牧民也加入到牲畜品种改良、科学喂养、种牧草的行列中,并尝到了甜头。目前全嘎查有12000多只羊、3000多头牛。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 李萨如拉 海军 郭奇男 香桃 胡萨日娜 伟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