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新举
初秋时节,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查日苏镇宝乐特格尔嘎查,成片的灌木郁郁葱葱,雉鸡、刺猬、獾等野生动物时常在林间出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了解,宝乐特格尔嘎查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心,20多年前,这里是1200亩沙地,风一吹,黄沙漫天,当地人常常调侃说:“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由于风沙太大,地里的农作物经常刚长出来,就被沙尘掩埋,种地十分困难,农田村庄一步步被流沙蚕食。
当地村民饱受风沙困扰,怎么让庄稼不被风沙埋掉?怎样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庄稼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必须要改变这样的生存环境。当时已年逾五旬的村民百顺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要治沙、要种树。
从2002年开始,百顺老人带领全家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治沙事业。刚开始,百顺就遇到了种树成活率低的难关。他们在沙地上种下一颗颗小树苗,到来年春天,成活率达到了六成。但一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已不到两成。“虽然活下来的树苗只有两成,但只要有活的,就有希望,种得越多,活下来的就越多!”百顺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没有经验,资金又少,百顺就变卖了家当,育树苗、拉围栏、栽固沙草、日夜巡护、向专家请教……苗木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后来,百顺全家干脆带着铺盖卷和干粮,搬到了沙地里。
百顺一家居住的土房修建在沙窝上,条件简陋,方圆一公里没有人烟。在治沙的第十年,百顺老人患上了结肠恶性肿瘤,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种树工具。但他没有放弃治沙,在做完手术的第二年,百顺老人再次踏进沙地,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这一坚持又是10年。“我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人与自然》,只有改善生态才能让万物安生。我始终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对我来说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百顺老人激动地说道。
20多年来,百顺一家基本没离开过这片沙地,在他们的辛苦劳作下,绿色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百顺一家以两代人的心血,建成了有15万棵柳树、杨树、梨树、桃树等20多种树木、300万棵小叶锦鸡儿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近3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如今,74岁的百顺老人依旧身体硬朗,讲话声音洪亮,丝毫看不出曾经被病痛缠身的痕迹。望着眼前葱郁的绿洲,百顺老人动情地说:“这里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我们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把这片绿色传承下去。”
百顺老人用自己不变的初心与坚持,守住了自己的小家,更守住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百顺老人的勇敢、坚强、持之以恒治沙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我的父亲出生在沙窝里,用20多年把沙海变成了绿洲,我要把植树治沙事业的接力棒接好,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植树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今年我们已经补植了4500棵树苗,明年还要补植一万棵。”提起未来的打算,百顺老人的三儿子金柱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