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光治沙”让大漠生金

  □本报记者  薛来  梅刚  参萨尔

  图古斯毕力格 薄金凤

  见习记者  高辉

  “如何推进产业治沙?就是要和沙漠争地盘。我县实施‘借光治沙’模式,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让大漠生金。”10月20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

  韩应联口中的“借光治沙”是将光伏发电与四翅滨藜、梭梭等种植有机结合,以“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方式,推进产业叠加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金秋十月,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占地2.54万亩的光伏电站项目区内,工人们正在钢架上安装光伏板,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为沙漠披上了一层巨大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

  光伏板下,整齐排列的草方格内栽种的四翅滨藜、梭梭等植物已有一尺多高,正在随风摇摆,为光秃的沙漠增添了不少绿意。

  “光伏电站项目3月18日开工建设,总投资58.3亿元,东西跨度约8公里,南北跨度约2.6公里,项目预计12月底并网发电,可实现年发电量17.5亿度。”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基建工程部负责人袁伟轩说,项目主要特点是“光伏+生态治理”一体设计、同步实施,最终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

  “为了给生态治理和机械化作业留下充足的空间,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光伏板的前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8米,光伏阵列前后的距离不小于12米,使板间作物正常生长和光伏发电互不影响,以此提高治理区植被覆盖度,强化防风固沙效果。”袁伟轩说。

  据磴口县官方测算,板上光伏运行周期内年发电小时数1800小时以上,收益率大于8%,板下种植的四翅滨藜和梭梭接种肉苁蓉后,亩均效益达到1200元以上。

  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依黄河、北靠阴山、西部是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全县面积3677平方公里,其中乌兰布和沙漠面积2840平方公里,占该县总面积的77%。近年来,当地不断丰富拓展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治沙,通过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种植四翅滨藜、梭梭等植被实现防风固沙。

  “我们在光伏电站项目区试种了四翅滨藜和梭梭,目前生长情况较好,预计种植梭梭等植物近3万亩,3年后再接种肉苁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收。”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均说。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来到该公司的梭梭林种植区,魏均边指导工人采挖肉苁蓉边介绍种植经验:“沙漠里最适合种梭梭,它的根系可以蔓延几十平方米,防风固沙效果特别好。梭梭根部可以接种肉苁蓉,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今年预计采收肉苁蓉400多吨,实现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我们也在申报肉苁蓉种子审定和开发药材加工产业,做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让大漠生金,磴口县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走上一条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曾经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沙漠腹地,如今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空中光伏板+地上梭梭林+地下肉苁蓉+林下家畜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修复共同体,规划建设30万亩有机中蒙药材种植基地,逐渐形成以肉苁蓉为引领的百亿中蒙药材产业。”魏均望着眼前的沙漠信心十足。

  (巴彦淖尔日报  周悦  磴口县融媒体中心  马超峰参与采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锡林郭勒
漓江之畔唱响草原天籁之音
小城有好物 “网”来世界知
一桥一路 串起好山好水好生活
小鸭子“孵”出大产业
一年省出一个“西湖”
“借光治沙”让大漠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