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科普一个医学小知识。你真的会洗头吗?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这是某平台上的一则医疗科普视频,一位身穿手术服的“医生”面对镜头,演示如何正确洗头,视频结尾还会说一句“健康科普看医姐,健康知识好理解”。这样的医疗科普短视频如今在各平台层出不穷,内容多以两性话题、心脑血管疾病、食疗补身等为主。一些博主在获得大量关注后,还会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售卖药品和医疗服务。
短视频和直播具有直观性强、互动性高、方便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健康科普的主要形式。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警惕“伪科普”乱象,尤其是让关系人们身体健康的医疗短视频回归科普本真,极为重要。
不得不说,当前在一些平台上,医疗短视频可谓一个“乱”。拿博主身份说,在医疗科普视频中,博主不仅需要资质认证,过程还十分严格,必须为“公立三甲医院全职医生”或者“非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不仅如此,医生本人还需完成个人资料上传等操作。但仍有不少“浑水摸鱼”的博主将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需审核。因为任何内容都会显示在个人主页上,这部分内容由博主自己编辑设置。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穿白大褂的主播未必都是医生。
再拿博主行为说,当下一些博主所“科普”的,多是以科普之名贩卖容貌、健康焦虑,传播缺乏科学依据的治疗、养生方法,还绞尽脑汁卖药带货。很显然,这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医疗科普应该是告诉大家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项、保健方法等,视频里不适合说诊疗方法,更不适合出具诊断、开药方,看病诊疗还是得去医疗机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以医疗咨询类栏目或者节目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医疗广告。同时,《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形成治理合力,尤其是牵住平台“牛鼻子”。有关部门应通过约谈等形式,督促短视频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发布者的专业资质进行严格把关,拒绝“浑水摸鱼”。同时,运用大数据,采取“技术+人工”的审核方式,及时发现和叫停医疗科普视频违规的行为,将相关账号予以封禁,从而规范医疗科普秩序,让科普真正回归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