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10月荣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23年10月荣获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切实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厚植生态底色 守护绿水青山
盛夏时节,辽阔的敕勒川草原绿浪翻滚、一碧万顷,不远处的大青山层峦叠翠、黛色如洗,一派生机盎然。多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围绕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哈拉沁小沟、哈拉更沟、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建设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持续深入推进荒山荒坡造林、沟壑河道综合治理、生态资源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厚植绿色家底。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关停取缔大青山前坡污染企业292家,栽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1800余万株(丛),修复生态9.8万亩,10余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彻底修复,森林覆盖率达38.7%,构筑起了一道亮丽的绿色生态屏障。
治理环境污染 保护碧水蓝天
多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加大秸秆焚烧和扬尘污染治理力度,扎实开展燃煤锅炉拆并和棚户区、城中村燃煤散烧整治行动,区内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13家燃煤供暖企业氨逃逸设施、40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4个村4830户,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表水不达标水体整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河道“清四乱”行动,推进河道坝堰整改,完成230个取水口水资源论证,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化肥和农药减量目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地膜回收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发展生态产业 促进“两山”转化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及区位、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生态产业,形成了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发展格局,切实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含金量”。
发展“生态+农业”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紧邻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野马图村交通便利,每到周末有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前来采摘游玩。“这里的温室里各种水果都有,孩子们可以采摘,也可以去北边的雅玛图森林公园爬山,或者去东边的敕勒川草原游玩,亲近自然。”游客吴娜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将发展生态农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全力打造果蔬采摘、特色花卉、农业体验等绿色产业。草莓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年产值近3000万元;以蝴蝶兰为主的花卉种植业持续壮大,本地区市场占有率超80%,年产值近800万元。完成“新城草莓”“新城玉米”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和“味美新城”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兴盛源园区被评为中国“一乡一品”产业示范创建基地,讨思浩设施农业、水磨特色莜麦、古路板花海景观、大窑芍药观赏发展迅速,北部区域“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深耕“生态+文旅”领域,助力生态价值转化。
八月,连绵起伏的圣水梁上,成片的桦树林和松树林苍翠欲滴,各色野花点缀在繁密的草丛中。雨水充沛时,山上还会有泉水潺潺涌出,水清地绿、空气清新,优美的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文旅产业融合,依托绿色家底,打开了产业兴旺的“金钥匙”,通过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草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文旅资源,成功创建内蒙古博物院和太伟休闲度假村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敕勒川草原成为集草原保护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会议庆典等多种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哈拉沁生态公园、沙坑公园等地已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保合少镇水磨村成为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已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恼包村入选自治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并荣获中国魅力休闲乡村称号。目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已初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格局,“生态+文旅”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三年累计接待游客1062.7万人次,沿大青山一带生态旅游收入达7.39亿元,不少农民靠着“绿水青山”就地就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多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坚定不移地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绿色家底越攒越厚,生态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绘就了以绿为底、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高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