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卧鹿呦呦鸣千年

战国卧式无角青铜鹿 高7.6厘米 身长15.5厘米
雌雄鹿成双,代表婚姻,“丽”的象形字像2张鹿皮,古人嫁娶时,男方要送女方2张鹿皮作为聘礼,寓意迎娶美丽的姑娘。
青铜器中对动物的刻画近乎写实艺术风格,体现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粗犷豪放、自然真实的审美观。
精彩讲解扫码阅读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白羽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战国卧式无角青铜鹿高7.6厘米,身长15.5厘米,屈足昂首,两耳竖起,背部有一道凸棱,腹腔中空。

  1962年10月,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文化馆征集到一批青铜器,据说是解放初期该旗速机沟村一位村民取土时在一窖穴内发现的。窖内除了卧式无角青铜鹿,还有其他5件鹿型饰品:2件立式长角鹿,通高16.7厘米、体长9.5厘米,四脚直立,鹿首微昂,目视前方,双角后伸靠近臀部,长角分为数枝,神态特别生动;2件立式无角鹿,形态与立式长角鹿相同,高12.5厘米、体长9.3厘米;1件卧式长角鹿,形态与卧式无角鹿相同,高7.7厘米、身长10.1厘米。此外,还有鹤头型节杖1件、羊头型节杖1件、狻猊型节杖1件、长喙鹤头型节杖1件、屈足马型饰件2件、狼头型饰件1件。

  经专家鉴定,这批造型生动活泼的青铜器属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代表了较成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工艺水准。长角鹿、鹤头型节杖等与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出土的青铜器相似,因而其时代应属战国末期。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在那时活动着匈奴部族,再加上这批青铜器本身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色彩,专家认定这批青铜器与匈奴有关。

  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部族。公元前3世纪,匈奴东击东胡,西灭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吞丁令,统一了北方草原,畅通了草原东西文化交流,以动物纹为特征的匈奴文化影响了整个欧亚草原。

  准格尔旗速机沟村出土的这批青铜器共计有鹿、鹤、羊、狻猊、马、狼6种动物形象,其中鹿、鹤、羊、狼的动物形象在内蒙古地区不是第一次出土,狻猊、屈足马型节杖则为首次。它们的铸造方法均系模铸,例如鹿的背部有合缝,角是单独铸好再插上去的;鸟兽成对,有角的鹿为雄性,无角者为雌性。所铸动物形象或直立或屈足,或低头或昂首,或闭嘴或张口……个个神态逼真,动物体骨筋肉的比例也处理得很恰当。这些动物中,羊、马是游牧部族的家畜,鹿是日常猎获的动物,鹤是常见的飞鸟,而动物的雌雄相随、母奔公逐则是草原上常见的情景,这些都是当时活动在北方草原的匈奴人的生活场景。

  匈奴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各种质地的器物上雕塑动物纹,不仅体现了草原地区的生活情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类型。匈奴经历了长时期的原始部落生活,从事牧业和狩猎活动,动植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在社会生产水平不是很高的条件下,获取和驯养大自然的动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且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加之匈奴人游而不定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对动物的依赖,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速机沟村出土的这批鄂尔多斯青铜器饰件,造型生动、特征鲜明、寓意深刻,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鄂尔多斯高原辽阔的草原图景,不仅为研究北方草原游牧部族的物质文化提供了资料,而且对研究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有一定价值。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赤峰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社会
   第09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视界
卧鹿呦呦鸣千年
源自大自然的艺术
我是丛林精灵
青铜之光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