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日罕乌拉印记

达里湖风光 蒙志刚 摄
  □于丽红

  达日罕乌拉苏木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部,贡格尔草原延伸至此,为传统养殖区,闻名遐迩的达里湖就在其境内。

  其实,每次来达里湖,我都是在北岸自然保护区落脚,来南岸还是头一遭。站在曼陀山顶俯瞰达里湖,水天相接间,一轮红日正在缓慢下落,只见湛蓝的天际与湖水的深蓝显现出色彩分明的层次感。活跃了一天的太阳,潇潇洒洒地抖落一地碎金橙红,把达里湖渲染得热烈、浓艳,神秘而迷人。

  初次造访达里湖是在十几年前。那年,在微凉的春风中,与达里湖匆匆一面,潦草的不留一丝痕迹。后来,又数次到过达里湖。不记得有多少次站在湖岸边,听着海鸥的歌声,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沉浸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中。

  达里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和狭窄的耗来河,宛若引线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面积较大的高原湖区。

  达里湖亦称“达里诺尔”,汉译为“大海一样的湖”,是内蒙古地区四大名湖之一,也是赤峰最大的湖泊。分布在克什克腾旗农牧区接壤处的浑善达克南段的内流河、小湖泊和沼泽地是达里湖主要的水源涵养地。浑善达克沙地的沙丘间多生以沙榆为主的乔灌木和各种草本植物,是维护沙地生态的主要植被,沙地疏林是极具个性化的风景。因此,以达里湖为中心的湖泊湿地生态旅游是达日罕乌拉苏木旅游业的王牌。

  达里湖水质特殊,属高原内陆淡咸水湖。湖内产的鲫鱼、华子鱼肉质鲜美无比,营养价值非常高。华子鱼洄游更是难得一见的生命奇迹,据清代《口北三厅志》载:“所产华子鱼,每年三、四月间,自大湖溯流而进,填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渡。”华子鱼是一种生活在咸水与淡水间的洄游鱼,为了繁殖后代,它们从高盐碱度的达里湖出发,逆流而上,游向淡水河道产卵。在洄游过程中,鱼群不但要克服激流的危险,还要躲避迁徙候鸟的啄食。只有那些拥有坚强意志的华子鱼,才能突出重围,最终抵达上游产卵地。这场惊心动魄的洄游之旅,漫长而又充满刺激。

  假如你没有赶上华子鱼洄游的壮观场景,那冬季可以来达里湖体验一下“冬捕”。

  那年一月,我随“诗歌万里行”再次走进克什克腾旗,亲历了达里湖“冬捕”。 在冰面上捕鱼,是达日罕乌拉古老的捕鱼方式。清晨,人们冒着严寒在一米多厚的冰层凿冰下网,中午时分,大网在拖拉机的拖拽中被缓慢拉起,鱼儿出水。那些在冰雪中跳跃着的鱼群,是我平生所见最生动、最难忘的景象。

  火热的"冬捕"正在进行时,不远处的“银冬驼文化节”,内容丰富而有趣。

  达日罕乌拉苏木是我国双峰花驼的主要分布区,素有“小驼乡”的美誉。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的双峰花驼,耐严寒,能适应各种恶劣天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银冬驼文化节”上,双峰花驼是绝对的主角,赛骆驼、驯骆驼、骆驼“选美”、选种公驼、祭种公驼、驼球比赛等,花样繁多的活动让人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后来,又陆续增加了赛马、搏克,驼文化节也演变成了草原的大型民俗活动。

  你看,牧民们身着盛装,牵着心爱的骆驼,从四面八方来赴会。沉寂的雪原沸腾了,冬日彻底被人们的热情点燃,他们逛着,闹着,幸福的笑脸红扑扑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把激动人心的美景定格、收藏。那些拿着单反相机拍摄的,大多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太美了,这里到处都是风景啊!雪原、盛装牧民、优雅高大的骆驼,都让人挪不开眼啊!”一位外地游客兴奋地分享着他的喜悦和感受。

  这边骆驼赛热火朝天,那边“兴畜节”也热闹非凡。“兴畜节”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和“银冬驼文化节”一起举办。只见展示区人头攒动,有的端着碗大口喝着热腾腾的奶茶,有的手里拿着手把肉大快朵颐。一位游客吃完手把肉后,赞不绝口。大锅奶茶、手把肉、果条、饺子和特色美食“阿木斯”(即肉粥加上黄油、红枣、葡萄干、红糖等一起烹煮的特色美食),这些免费的美食,味道鲜美又干净卫生,游客可尽情品尝。

  饺子来自达日罕乌拉苏木的牧民家,牧民们自愿把家中包好的饺子拿出来送给游人品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牧民们用各种滋味的“牧民饺子”欢迎四海宾朋。在这里,大家不但品尝到了家的味道,还感受到了牧民们的好客和热情。

  实际上,达日罕乌拉苏木文化底蕴特别深厚,是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这里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灿烂多姿的民间文化,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回想数次与这方热土的交集,感慨万千。静听风吟,辗转反侧总不能入眠。思绪飘忽间,我又想到了浑善达克,想到了沙地人家,想到了初夏飘雪的奇观,想到了鲁王城。

  元代应昌路遗址位于达日罕乌拉苏木多若诺日嘎查境内,又称鲁王城、应昌府。城址坐北面南,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公元1270年,此城建成,后逐步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交通及军事重镇,明朝时毁于战乱。

  达日罕乌拉苏木境内著名的历史遗迹很多,应昌路遗址、金界壕、砧子山岩画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金界壕遗址,它是继战国及秦汉之后又一条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2020年,金界壕遗址乌拉苏太段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点保护段。

  那日,从砧子山看完岩画下来,坐在达里嘎查的牧民满都拉家,与82岁的老额吉道日吉拉家常。老额吉面色红润,走路稳健,她热情地让我们坐在沙发上。不一会,她的儿媳就把牧民待客的常规配置:奶豆腐、果子、黄油、炒米、奶茶摆上了桌。

  “以前我出门,都是坐牛车。现在家家都有机动车,想去哪,加上油转眼就到了。”老额吉用汉语和蒙古语表达着她的喜悦。

  “现在我们看病也方便,给医生打电话,他们就来家里了。”老额吉思路清晰,特别健谈。

  和老额吉越聊越开心,不知不觉聊到了她身上穿的蒙古袍。

  “年轻时家里穷,做不起衣裳,就一件袍子。现在好了,冬天我穿羊皮袍子,夏天穿绸缎袍子,春秋还有棉袍子。”老额吉说到兴头上,起身又找出两件袍子给我看,一件夏袍,一件春秋的夹棉袍子。两件袍子做工精美,绣有传统的云卷图纹,袖口、领口和前襟边缘镶着绸缎花边。夏袍是纯净的天蓝色,秋袍的颜色稍微深了些。草原上的人们热爱自然、顺应自然、崇敬自然,他们的袍子大都是靓丽的自然色,这也是他们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满都拉坐在额吉旁边听我们讲话,不时站起来往我们碗里加奶茶。他是达里嘎查的动物防疫员,嘎查最优秀的“套畜手”,49岁的他做这一行已经25年了。他的妻子苏优拉玛不怎么讲话,温和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手里则一刻不停地忙碌着。这位孝顺、贤惠、勤俭的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还是嘎查妇女致富的带头人。几年前,在她的带动下,嘎查的妇女们纷纷做起了奶食品生意。她们正用勤劳的双手,修筑一条广阔的致富之路。

  看着苏优拉玛,我不禁想到了前一天拜访过的,住在沙地深处的毕力格图家,他家的家庭牧场做得风生水起。他的妻子萨日古拉也和苏优拉玛一样,制作和售卖奶制品和牛羊肉制品,而她借助网络,把产品卖到了更远的地方。对了,还有在鲁王城附近开饭店的额日德大姐。我知道,在达日罕乌拉苏木,还有无数个他(她)们,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阔步向前。

  当你开着车沿着“达达线”畅游贡格尔草原,吃着肥美的手把肉和各种山珍美味时,请你千万要记住这里厚重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景观、热情好客的牧民,还有天宽地阔的达日罕乌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思·享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资讯
达日罕乌拉印记
青色的母亲
五月是壮美的画卷
建一座古树博物馆
轻烟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