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统筹好“稳”与“进” 协同好“立”与“破”

积极培塑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力跑出跨越追赶加速度

城市新貌。张启民 摄
龙马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张启民 摄
机械化春耕。张启民 摄
开鲁县内蒙古明阳新能源“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345兆瓦时储能设备投运。
农村新貌(科尔沁区木里图镇公司村)。张启民 摄
“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图为万头牛养殖基地。张启民 摄
  □郭洪申

  通辽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突破困局、加快跨越追赶,全市上下突出主题主线,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现代化通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09亿元,增长5.2%,创7年来最好水平。实施重点项目612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区第一方阵。签约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91个,到位资金384.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8.6%。争取到位上级项目资金89.1亿元,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4.4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迈上百亿台阶。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56万亩,玉米千亩方、万亩片示范区单产分别达到2493斤和2367斤,再次刷新东北春玉米区纪录,粮食总产达到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肉牛存栏、育肥分别达到385.8万头和31.5万头,育肥和屠宰规模分别增长85%、46.5%,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4.9亿元、增长15.6%,“通辽肉牛”品牌价值达267.8亿元,稳居全国畜产品区域品牌首位。启动“工业倍增”行动,开复工重点项目236个,建成投产82个,新增规上企业37户、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聚链成势,全区首个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项目建成投产,绿色铝基新材料和玉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获批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通辽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正式启用,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城市、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城市、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入选2023“中国之路”十大自驾游精品线路,驻市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涉农贷款、民营企业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居全区首位。

  科技创新“六项工程”成效显著,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0.4%,助力科技企业融资2.3亿元、增长10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24个,培育全区首家玉米高产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82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67家和121家,技术交易额增长46%。主导制定国家标准2项,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蒙”字标认证居全区之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市属国企实现利润总额5.1亿元、增长4倍。优化营商环境争优年行动成效显著,创新推行“亮晒比评”机制,亮出诚信、晒出精气神、比出干劲儿、评出实绩,培育推出自治区级创新亮点88项,7项改革举措获得国家部委认可,一批企业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荣膺“2023中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9个旗县市区实现出口全覆盖。成功获批国家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绿色底蕴更加深厚 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全面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完成林业生态治理201万亩、天然草原保护修复200万亩,西辽河干流连续4年实现“有水”目标。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92.4%,好Ⅲ类水体比例达60%,土壤环境总体稳定。深化“五个大起底”行动,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9万亩,71个“半拉子”工程全部盘活。创建自治区级绿色示范单位3家、节水型企业7家,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2.5万平方米,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见行见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出台支持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1+10”政策措施,完成新一轮城市体检,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提升项目79项,新增“口袋公园”20处,新改建换热站41座、供热管网145公里,改造老旧小区104个、棚户区751户。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管理加速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38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82个,改造危房626户、户厕8419个,实施京蒙协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354个,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12.7%。内蒙古供水通辽支线、引绰济辽二期工程全线开工,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2180公里,开复工干线公路238公里,建成农村公路240公里,实施公路养护工程996公里,新建5G基站2751个,60%的行政嘎查村实现5G网络覆盖。

  政府承诺全部兑现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0.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和8.3%。建立“政校企”培训联盟,解决本地企业用工近5000人,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旗县全部建成“零工市场”,零工人员再也不用“路边蹲活”。打造“科尔沁月嫂”等劳务品牌12个,新增城镇就业1.35万人,完成农牧民转移就业43.97万人。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117个,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园位4140个。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成效显著,257家医疗机构全部实行DIP医保支付,群众次均住院费用降低21.4%。第8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成立内蒙古西辽河流域考古研究基地,举办首届西辽河文化节等系列文旅节事活动460余场。通辽健儿在全区“十五运”“六残运”上再创佳绩。新建改造城乡养老服务设施468个,完成适老化改造4000户。新增婴幼儿托位3519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7个、增长49.8%。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71套,公租房配租惠及2.65万户,为9.5万户居民加装室内燃气泄漏报警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6.7%,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3%和7%。市政府承诺的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集中解决,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通辽市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办好两件大事,聚焦“闯新路、进中游”战略目标,认真落实自治区部署的“六个工程”和七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夯实现代化通辽建设物质基础的六项任务,积极培塑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力跑出跨越追赶加速度,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

  深挖需求富矿 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快进优进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实施重点项目510个以上,推动龙马200万吨铸锻件、锦联55万吨易拉罐罐料及汽车板材等17个投资超50亿元项目开复工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0亿元以上。实施“政策落地工程”,用足用好国务院支持意见及各部委配套措施、东北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逐项研究生成项目、变成举措,常态化跟进对接、立项争资,全年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再提高10个百分点。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年行动,集中力量打好“冬季会战”,坚持三次产业齐抓、大小项目并重,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超千万元项目600个以上,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实施重点产业项目249个,巩固工业投资强劲态势,打好农牧业和服务业投资翻身仗。

  着力激发消费潜能。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若干措施,优化供给释放消费、留住消费,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提振大宗消费,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差别化住房信贷、家电以旧换新等支持政策,稳住消费“基本盘”。扩大服务消费,持续恢复餐饮消费、文旅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养老、家政、“新市民”等新的消费热点。完善消费设施,支持旗县建设特色商业集聚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休闲街区、潮流夜市、民生早市、城乡集市,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丰富消费业态,做活夜经济、假日经济、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新增电商直播企业40家,网络零售总额达到85亿元。优化消费环境,推进放心消费示范街区创建,开展“惠聚通辽·乐享消费”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打造“悦购通辽”消费品牌。

  加快做大外贸规模。抓住自治区实施“自贸区创建工程”机遇,启动外贸发展提升三年行动,力争进出口总值突破50亿元。建设对外经贸交易平台,提升肉牛、杂粮杂豆、红干椒、高端铝材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水平,拓展绿色农畜产品、玉米生物科技、微晶新材料等领域海外市场。建设国际物流集散平台,推动通辽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实现与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锦州港(通辽)内陆港联动发展。建设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引进培育跨境电商企业,鼓励具备条件的旗县设立跨境O2O体验店,支持企业建立公共海外仓。鼓励外经贸企业拓展业务,加快由代理进出口转向自营进出口,促进外贸业绩回流,年内进出口业绩企业达到50家以上。

  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牵引,系统推进“八个结合”,全力打造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力争年内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24个,实施现代节水高产农田400万亩,将现有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吨粮田,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粮食总产突破19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锚定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坚持从市场开发端持续发力,“反弹琵琶”带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肉牛品质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加大优质良补冻精宣传推广和全过程监管力度,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抓好标准化家庭牧场建设,扩大育肥规模,推进屠宰加工倍增行动,创新推行肉牛供应链金融,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年内实施牛冷配150万头以上、胚胎移植1万枚,建设标准化家庭牧场100个,力争优质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万头、肉牛深度育肥50万头、屠宰加工15万头以上。办好第十七届(2024)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着力引进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做优肉牛、玉米、荞麦、红干椒、水稻、林果等特色产业链,打造“通辽农品”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大市加速向现代农牧业强市迈进。

  加快再造一个“通辽工业”。深化“工业倍增”行动,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提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开复工重点项目18个,力争新增装机规模35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0%以上;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坚持“以源引荷、因荷定源、灵活配网、多元储能”,采用“新能源+”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电力供应方案,吸引电价敏感型、绿电偏好型、出口依赖型企业落户通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数字赋能、“智改数转”,推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铝基新材料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镍基新材料产业向不锈钢制品拓展,硅基新材料和现代绿色化工产业建链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风电电机、轮毂等核心零件、关键部件量产,实现玉米生物医药产业由中间体、原料药到成品药的突破。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五大领域”“八大方向”,前瞻研究、精准落子,抢占发展新赛道。提升园区综合实力,增强基础设施配套、要素保障能力,加大引企入园、扶企强园力度,推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力争4个化工集中区通过自治区认定。

  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突破。实施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强筋壮骨,进一步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完善物流仓储运输基础设施,推进网络货运平台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大宗物流业绩回归,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支持银行和保险机构延伸服务网络,加快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力争贷款余额突破1800亿元;聚焦工业智能化改造,发展工业设计、新能源运维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态;积极推进智慧农牧场建设及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文旅融合发展10项行动,实现悦来河旅游休闲街区建成运营,力争全市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打响“悦来通辽”文旅区域品牌;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医康养社区产业,做好“养老+”文章;精准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推进市外企业本土化、本土企业品牌化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突出改革创新 持续激发跨越追赶内生动力

  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坚持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统筹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布局,全链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全方位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严格落实市本级和旗县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加大基金、金融、税收支持力度,拿出真金白银、汇集更多资源搞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双倍增双提升”和“三清零”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真正让企业做主导、唱主角。建强用好科创平台,高质量建设“蒙科聚”通辽中心、自治区玉米和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创新飞地”新模式,支持各类科创平台搞研发、出成果。建立“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机制,紧扣玉米种植、肉牛种业、生物科技、中医药(蒙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聚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努力在一两个点位上率先取得突破。坚持“引育用留”并重,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汇聚更多英才建功通辽。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质”取胜、赢得未来。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国资国企“突围”专项行动,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支持地方国企做大主业、专长运营。坚持国企民企一碗水端平,普惠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持续整治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涉企“三乱”问题,帮助企业解困突围、做强做优。力争新设市场主体5万户,培育优质中小企业20家、规上工业企业30户以上,新增“个转企”50家、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120家以上。建立土地指标市域统筹管理机制,深化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积极推进自治区级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试点工作。深化财政预算和绩效管理制度改革。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坚持“改错就是改革”,动真碰硬抓好中央和自治区环保督察、自治区党委巡视及各类监督检查反馈意见整改。

  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深化区域合作也是开放”,推动通辽赤峰“双子星”建设、通辽与兴安盟新能源协作取得更大成效。深化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发展、蒙冀辽吉文旅联盟协作,落地落实与辽宁省25项合作,跑出东北振兴“加速度”。探索园区共建、飞地经济、异地孵化等新模式,有效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和要素转移,建好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口腹”互动,深化与满洲里海关、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锦州港合作,扩大与俄蒙经贸往来,谋划发展“落地经济”,努力在陆海联动、向北开放上实现新突破。

  对标一流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年行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推进改革,塑造“通达辽阔、近悦远来”城市新形象。加快建设“诚信通辽”,实施“诚信建设工程”,坚决纠治招商引资政策不兑现、新官不理旧账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加快建设“数字通辽”,实施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政府提升等6项行动,高效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服务。加快建设“宜商通辽”,紧扣惠企利企便企,设立“亲清在线·政策超市”,推进商事制度等5项微改革,打造亲清政商等5个一流环境,让企业深耕通辽、赢在通辽。加快建设“暖心通辽”,推出“无证明城市”“综合监管一件事”、证照到期靠前提醒服务等改革举措,深度延伸涉企服务,常态化开展政商恳谈,持续提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四率”,把热线建成为民服务的“暖心线”。

  坚持生态优先 深积厚植美丽通辽绿色底色

  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统筹推进“三北”工程、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加快实施“五个千万”工程,积极发展“五大生态产业”,确保完成综合治沙100万亩、森林质量和草原巩固提升各150万亩。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让黄沙披绿,让绿能涌动生金。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抓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全面开展农业、工业、城镇节水行动,集中整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和违法用地问题,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加强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确保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坚持“三水”统筹、促进“人水和谐”,开展西辽河流域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加快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确保园区、城镇、农村污水处理稳定达标。加强土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定向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坚决守护好通辽的蓝天、碧水、净土。

  打好绿色低碳转型持久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和煤炭先进产能释放,全面推进煤电“三改联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全社会节能降碳,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一企一策”推动高载能产业绿电替代,实施一批工业企业节能节水技改项目,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示范单位,加快建设霍林河、开鲁、奈曼低碳园区。深化拓展“五个大起底”行动,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万亩。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石英砂、天然碱资源绿色安全有序开发。积极发展碳汇经济,推动农业、林业、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变现。

  强化龙头牵引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扎实推进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九大行动,实施路网完善、绿化提质、生命线安全、片区综合开发、公共服务、产城融合等项目130个以上,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设“AI”通辽、智慧停车、充电管理等智慧应用平台,以“一网统管”让城市治理更“聪明”、群众生活更便捷。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开展住宅物业全覆盖提品质行动,常态长效治理环境卫生、停车困难、私搭乱建等城市“堵点”、民生“痛点”问题,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颜值,增强城市归属感、荣誉感。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旗县提升城关镇品质,培育中心镇、专业功能镇和特色小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深入做好“土特产”文章,规划建设一批种植养殖、林果产业、农旅融合、农村电商特色村和重点镇。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网巩固提升、危房户厕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贯彻《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组织开展乡村那达慕、“村排”“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留住乡愁的浓厚节庆氛围,潜移默化除陋习、树新风、聚民心。实施京蒙协作6个“倍增计划”,落地189个乡村振兴衔接和京蒙协作项目,落实常态化防返贫监测、产业帮扶、社会帮扶、兜底保障、扶贫帮扶资产管理等措施,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效。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快引绰济辽二期工程和嘎海山水库项目建设,推动内蒙古供水工程通辽段主体完工。实施强化主干网架提升供电能力项目25个,新建改造线路1208公里。启动建设国道334线保康至七棵树段二级公路、省道310线敖力布皋公铁“平改立”工程,确保大广高速与高铁站快速路互通立交工程、G5511高速通辽段主体部分、红石至浑迪音一级公路、省道305线好通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推动库伦通用机场建成、奈曼通用机场投入运营。新建5G基站1200个,建成千兆城市。

  倾力保障民生 用心写好各族群众幸福答卷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全面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创业扶持等各项政策,发挥人力资源产业园、“政校企”培训联盟、“零工市场”“直播带岗”等就业创业平台作用,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4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1万人以上。强化欠薪预防整治,推动欠薪历史积案化解清仓见底,让广大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完成主城区新增学位三年攻坚行动,建成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组建市域内高校联盟,推行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新模式。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加强学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大攻坚行动,全面启动城乡居民门诊统筹,试点推进医共体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新模式,让群众“看好病、少花钱”。发展大健康产业,争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力争实现国家卫生旗县创建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零突破。开展“北疆文化”主题创作,讲好中国故事“通辽篇”。推进西辽河文明研究,创建自治区级农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办好2024全国中老年网球大赛,举办西辽河文化节、科尔沁运动大会、“8·18”哲里木赛马节,提档升级“15分钟健身圈”,让更多居民就近享受运动自由。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千村覆盖工程,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保障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落实妇女儿童“两规划”目标任务,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精心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实施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扩面、强基工程,打造“石榴籽”托育服务品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优抚工作。大力实施“温暖工程”,开展“访民问暖”活动,一体推进热源建设、管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探索推行新型智慧供热采暖模式,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温暖过冬。

  深化共治共建 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妥善处置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坚持“一楼一策”保交楼,完成交房1701套。加强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盯紧重点行业领域,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坚决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成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中心,有效应对暴雨、洪涝、暴雪等自然灾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入践行“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严格落实首访负责制、信访代办制,加大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建设力度,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加强公共法律服务跨区域协作,建立市旗两级非诉纠纷调处中心,完善“府院联动”“四所一庭”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精准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通辽”。

  巩固发展团结奋进大好局面。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把贯彻主线融入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主责主业,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主线、毫不偏离主线。深入实施“石榴籽”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示范建设,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入人心,引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好新时代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统筹好“稳”与“进” 协同好“立”与“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盟市专线
   第06版:通辽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广告
积极培塑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力跑出跨越追赶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