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勇 赵佳佳
6月的大兴安岭,万顷林海,碧波涌动。在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森工公司,80多万株西伯利亚红松退化林修复树苗根植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心苗圃内,50多万株西伯利亚红松树苗迎风挺立,枝杈上冒出一个个芽苞,正待陆续上山栽植。
西伯利亚红松是集用材、坚果、粮油、保健为一体的优良树种。其寿命长,生长后劲足,树种极其耐寒,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
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找到了西伯利亚红松,随后在阿龙山林区发现了西伯利亚红松的自然群落状态分布。由于当时发现的西伯利亚红松结实较少,无法开展有效的育苗、造林等培育实验。
1993年,西伯利亚红松从俄罗斯被引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阿龙山森工公司落地生根、安家落户。31年后,西伯利亚红松已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30余万亩西伯利亚红松人工林郁郁葱葱,渐次成林。
作为全国最大国有林区的经营和管护者,森工集团聚焦科技兴林,通过引进西伯利亚红松,改善了高寒林区树种单纯、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产品单一、经济价值不高的现状。西伯利亚红松能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大面积推广,靠的是务林人的辛勤付出,更有科技创新的鼎力支撑。
西伯利亚红松引进后,森工集团开展了种子调制、催芽、育苗、造林、抚育、母树林经营、采穗圃营建等工作。为了培育西伯利亚红松种子,森工集团在阿里河森工公司建立了全国唯一的西伯利亚红松良种基地和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在阿龙山和根河森工公司,森工集团建立了西伯利亚红松采穗圃,推进西伯利亚红松异地保存、优质种质资源的基因保护、测定以及科学协作和课题攻关。
科技为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和推广赋能。多年来,森工集团相继成立了一批西伯利亚红松科研团队和课题小组,经过多年科技攻关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西伯利亚红松窖藏催芽技术”“以西伯利亚红松嫁接新技术‘插坐髓心形成层贴接’法”“西伯利亚红松良种繁育造林技术推广示范”“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试验研究”“西伯利亚红松种子悬浮分级处理技术”等一批营林科研成果。在森工集团,西伯利亚红松球蚜防治技术研究取得突破,解决了球蚜危害问题;“低温混沙窖藏催芽法”成为林区西伯利亚红松种子催芽首创,播种后出苗率90%,成活率达97%。
在森工集团,二维码技术被应用到西伯利亚红松的信息储存和科学技术信息化管理之中。每棵树的相关数据生成独立的二维码挂牌,实现了“互联网+”的网络管理模式,建立起西伯利亚红松数据库。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大范围推广西伯利亚红松,优化了树种结构,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与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以及单位面积的蓄积量,进一步拓展了多种经营途径。
目前,西伯利亚红松种苗繁育已拓展到森工集团满归、阿龙山、阿里河等11个森工(林业)公司,覆盖林区东部、南部、北部、中部。森工集团森林经营部部长邵宏波介绍,西伯利亚红松已成为林区开展退化林修复、生态脆弱区造林、植被恢复、重点区域绿化等主要树种之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也把西伯利亚红松列为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截至2023年8月,森工集团已完成西伯利亚红松人工造林32万亩。今年,森工集团开启西伯利亚红松人工造林加速模式,造林面积将增加到62万亩,2025年可望实现人工造林100万亩目标。
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副主任、营林技术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翠丽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西伯利亚红松种子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扩繁工作,使西伯利亚红松成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力军和林区未来发展的重要经济树种,以科技创新构筑起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