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赤峰市林西县聚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使命,不断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林西力量。
坚持党政同责,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政治忠诚度、工作执行力的重要标尺,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并将相关单位履职尽责情况纳入年度专项考核,细化明确考核规则和方案,形成“党政同责、刚性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把项目用地准入预审关,坚决落实好年度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这一刚性任务,推动“米袋子”责任制落地见效。尤其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巡视巡查反馈、考核交办等各类问题,完成1.28万个“疑似未耕种耕地”图斑整改销号,对具备复耕复种条件的撂荒耕地,全部完成复耕复种,补齐耕地保护短板弱项。
深入挖掘资源,不断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全力挖掘辖区耕地后备资源,狠抓土地自主开发整理项目、异地移民搬迁土地整理项目、盐碱地治理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及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等工作,增加耕地面积,为重点工程项目落地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2022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128.23万亩,2023年新增耕地1.54万亩,耕地总数达到129.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12万亩。尤其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重要指示精神,针对查干沐沦河沿岸1万余亩耕地因严重盐碱化而撂荒的实际,争取耕地储备库项目资金1亿元,实施万亩盐碱地改造及水稻种植开发项目,通过“降碱、排盐、养地”措施,探索出方法过硬、技术成熟、效益更优,可复制、可推广的“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盐碱地改良技术,2023年种植水稻4000亩,亩产800斤至1000斤,实现当年建设、当年丰收、当年入库,并积极探索土地跨省交易路径,发挥土地指标增资效应,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同时,探索“一水两用”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试点建设生态稻田50亩,投放蟹苗1700斤,年产稻田蟹6800斤,稻蟹比一般养殖增产提质30%至40%,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
强化耕地保护,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2023年推广加厚地膜应用面积20万亩,并制定《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十条措施》,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残膜回收行为挂钩政策,强制手段和激励政策并用,推动废旧地膜全域回收;全年完成秸秆综合回收利用26.6万吨,综合利用率91.52%,较2022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其中肥料化17.76%、饲料化82.23%。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采用新型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广应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4%,全县粮食类作物粪肥替代化肥比例达10%、蔬菜类作物粪肥替代化肥比例达20%,实现农药、化肥用量负增长。借助中化集团定点帮扶优势,建成中化MAP智慧农业服务中心3处,为全县75%以上农户提供地块可视化管理、农田精准气象、遥感巡田管理、线上农事管理等服务,实现全县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
注重良田粮用,提高粮食协同保障能力。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其中水浇地10万亩、旱作3万亩;2024年至2025年计划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8万亩,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供坚强保障。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统筹耕地保护与耕地质量、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关系,稳妥推进“山上”换“山下”,加快推进特色林果产业“上山”“上坡”,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宅基地管理,加大农村“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后旧宅基地复耕复种力度,严禁在耕地上不种粮食建房子,2014年以来,全县废弃宅基地复耕复种近2500亩。同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挖掘种植潜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现了应种尽种,为稳定粮食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打造品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底气。针对农村耕地碎片化、劳动力老龄化的实际,坚持以农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五化”为引领,结合“三变”改革、“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等,通过农户间自由流转、专业合作社流转、大户租赁流转、土地托管流转等多种方式,推动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利用率,2023年全县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近3.8万份,完成土地流转面积87.56万亩,实现每个自然村至少有200亩以上种植基地;全县成立各类合作社885家、家庭农场290家,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土地流转率、农村合作组织覆盖率、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75%、65%和78.5%,2023年成功进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序列。积极推进产品认证,现有“三品一标”品牌企业8家,绿色农产品认证209个、有机产品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入驻“赤诚峰味”13家66个产品,其中2023年申请绿色产品认证150个、有机产品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借助品牌效应,有效延长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