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山文化命名70载 相聚红山话红山

“红山文化”命名 70 周年研讨会现场。 考古人员在现场发掘文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航拍镜头下的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 东山头遗址。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地理位置。 遗址出土的至今体量最大的玉龙。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出土的玉器。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随葬出土玉器。
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红山龙凤佩。
马鞍桥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樊圣英在发掘现场。
考古人员清理积石冢。
东山头遗址玉器和绿松石。
东山头遗址石棺墓。
蔚县三关遗址陶鬲。
扫一扫,看相关报道
  9月22日,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在赤峰市举行。研讨会上公布:今年发掘的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元宝山积石冢,是内蒙古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

  红山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国考古学文化之一。红山文化发掘与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红山文化以大小凌河和西辽河流域为中心分布,其遗址广泛分布在现代行政区划上的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今年恰逢“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70年来,内蒙古、辽宁、河北等省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深耕田野探研求索,不断揭示红山文化丰富内涵。 《内蒙古日报》与《辽宁日报》《河北日报》推出联动特别报道,展现红山文化发掘与研究的辉煌历程。

  内蒙古: “大文化圈”拥抱“大朋友圈”

  9月22日,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考古人员向世人揭开了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的神秘面纱。这是近期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团队历时近4个月发掘的最新成果,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红山文化考古再一次“上新”。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发掘而得名,1954年尹达先生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至今已历70年。70年来,用一把手铲叩问文明沃土的考古人,不断解锁着古代文明的密码,追寻着信而有证的中华历史和灿烂文化。红山文化考古的一次次“上新”,确定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源头性地位,为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次“上新”的元宝山积石冢,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礼,就是来源于祭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盖之庸说,“元宝山积石冢坛冢合一的建筑本体,为探讨红山古国文明阶段礼制文明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以敬天崇祖为基本内涵特征的礼制传统,成为后世中国南北各族居民共同的精神产物和历史文化根源。

  “冢内大墓出土的玉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说。

  “龙”,中国人最亲切的身份认同,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重要元素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碧玉龙、神态飘逸的黄玉龙、体蜷如环的玉猪龙,均是人们熟知的红山玉龙形象。2023年8月,在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出土了一件龙形蚌饰,是目前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开的龙的形象。

  此次“上新”的玉冠饰与凌家滩文化相似,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考古研究的空白,展现了华东区史前玉器文明的深度交流。

  “也再一次印证了史前时期的中华大地,存在远距离的文化交流。”盖之庸说。

  满天星斗竞相闪耀的大地,区域间日趋深化的交流与互动为一体化的将来积蓄着力量。

  原始宇宙观、天文历法、高级物品制作技术、权力表达方式、丧葬和祭祀礼仪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精粹都是交流的内容。龙的构形理念、玉的礼制规范等红山先民最先进的文化精粹不断在各“国”间传播、交流、互动。

  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红色陶体之上,绘制的黑色纹饰,有来自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和红山文化本土的龙鳞纹。

  在河南庙底沟遗址曾出土一片钩旋纹彩陶,纹样风格与仰韶文化彩陶区别明显,有可能是直接由红山文化传入的原创彩陶。

  在尧都平阳(即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斝、鬲、彩绘龙纹盘,以及彩绘、朱绘黑皮陶器都包含了红山文化因素。 

  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曾指着红山文化南下和仰韶文化北上的交汇示意图说:“红山文化在强势时向无阻隔的东北邻区推进少,而以越燕山南下为重点,这是红山先人的历史使命感所为。” 

  不仅仅是红山先民,所有地区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着此后作为整体的华夏文明的构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授,各地区的交流催生了一个在地域和文化上均与历史时期中国契合的文化共同体。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非常广泛的领域,红山文化是一个大的区域、大的文化圈,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甚至是与安徽、浙江等地区都应该广泛开展合作。” 

  “内蒙古对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在今后的红山文化研究中,将追求精细化、多学科、区域性合作。”盖之庸说。

  辽宁: 向世界叫响红山文化

  红山,既是一座位于西辽河流域上的秀美奇峰,也是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辽宁,正处于红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

  近百年来,辽宁持续不断地躬身发掘、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全力以赴地宣传展示,不断向世界叫响红山文化。

  1921年6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今天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洞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红山文化遗物。这是红山文化遗址首次被发掘,自此掀开了长达百年的红山遗址发掘序幕。

  百余年来,辽宁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相继发现了阜新胡头沟墓地、喀左东山嘴建筑群址、朝阳牛河梁遗址、凌源田家沟墓地群、朝阳半拉山墓地等一大批重要红山遗址,为廓清红山人生产生活方式、祭祀礼仪习俗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处于红山文化晚期、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与建平交界处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不仅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国诞生在辽宁大地、“北庙南坛”中轴线布局诞生于此、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辽宁,而且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在中华文明漫长的演进进程中,位于北方的红山文化曾领先一步,对中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如今,辽宁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的探寻仍在进行中——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台基址的进一步细化;红山文化早期马鞍桥山遗址的进一步厘清,三家东北遗址的进一步有序发掘,都让红山文化的面貌越来越清晰。近些年来,辽宁考古部门紧盯红山文化做文章,稳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共完成4900平方公里考古调查和2800平方米考古发掘任务,完成牛河梁遗址周边17处大型聚落址77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任务,并取得了重要收获。

  如果说发掘与研究为叫响红山文化奠定了十足底气,那么,辽宁通过展览展示、宣传推广、文化创意等一系列手段,则是叫响红山文化的具体举措。

  红彤彤的剪纸,淡黄色的相框,满族剪纸技艺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机融合,这样独具匠心的文创冰箱贴刚一亮相辽宁省博物馆,就受到观众热捧。这只是辽宁将红山文化具象化、让红山文化动起来、热起来的举措之一。

  近几年,辽宁不断加大对红山文化的推广宣传展示力度,从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的专属陈列,到“又见红山”大型展览的推出,“红山热”的浪潮不断涌起,在观众中形成一个又一个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辽宁近年来不断让红山文化走出去。从南京博物院的“玉润中华——中国玉文化的万年史诗图卷”大型特展,到在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一些国内重要展馆,红山文化那些或抽象或具象,或灵动或朴拙的红山玉器,既彰显着5000多年前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的神秘,也让外界知晓了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站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的这一新起点上,辽宁正不断开拓创新,谋求持续研究、保护和宣传好红山文化,让这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史前文明愈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河北: 寻踪燕赵大地的红山文化

  河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在蔚县博物馆一处展墙上,一张老照片颇引人注意。“这是1982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到蔚县三关遗址现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讲述燕赵大地上的红山文化,这张照片有着独特的意义。”9月21日,蔚县博物馆馆长王艳萍告诉记者。

  上世纪50年代,河北省组织文物工作者在张家口进行调查,发现分布广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是在蔚县四十里坡遗址采集到彩陶22片,均为泥质薄胎,绘有黑、红、黄彩组成的“人字纹”“横带纹”“方格纹”。自1979年起,考古工作者在蔚县发掘了庄窠遗址、三关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彩陶、灰陶、骨蚌器等。

  其中,有两件出土器物非常引人瞩目。

  龙鳞纹彩陶罐——出土于蔚县三关遗址,红山文化的典型器,陶罐上的龙鳞纹由平行的单向曲线构成,线条为红彩,从口沿一直延伸到腹部。

  玫瑰花彩陶盆——出土于蔚县琵琶嘴遗址,仰韶文化典型器,彩陶盆为泥质红陶,敛口平沿,圆唇鼓腹,陶盆肩、腹部用黑彩绘有玫瑰花卉纹图案。

  这两处遗址相距只有约20公里。

  “华山玫瑰燕山龙”。“龙”和“花(华)”,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中最重要的两个徽标。其中,以“龙”为代表的,就是红山文化。

  1982年,苏秉琦先生在蔚县三关遗址主持召开“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专题系列座谈会”,在三关遗址现场考察中观摩了出土的红山文化彩陶等器物。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文中写道:“张家口地区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

  基于这一认识,苏秉琦将张家口区域纳入了他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区系类型说”,“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从此确立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位置和影响力。

  红山文化,是“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发掘而得名。遗迹主要有祭坛、神庙、积石冢、房址等。遗物有石器、陶器和玉器。其中,陶器常饰龙鳞纹。玉猪龙、C形龙是红山文化典型玉器,显示出中华玉器文明的光辉。

  河北省东北部,与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相邻,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

  上世纪80年代,在唐山市迁西县发现西寨遗址,有与红山文化祭坛类似的祭祀遗址,这是冀东地区滦河流域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95年,在张家口阳原县发现姜家梁遗址,在M75墓主颈部出土一件随葬的玉猪龙,其玉质和造型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相同,反映出冀西北地区与辽西红山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河北大地上的红山文化有哪些重要发现呢?

  “平泉市东山头遗址和张家口南部积石冢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告诉记者,这两处遗址均属于红山文化,是河北近年来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

  东山头遗址,位于承德市平泉市台头山镇大营子村北。2023年度发掘约800平方米。新发现微型祭坛、多层燎祭坑、陶片平铺堆积等遗存,通过勘探在下层垫土下发现了10余座石板墓,判断遗址性质为积石冢。同时,在东南部区域发现有环壕,为居住区的存在提供了线索。结合这两年考古工作,推测遗址由祭祀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组成,遗址的年代、文化特征与牛河梁遗址相当,为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具有祭祀、生活双重属性的遗址材料。

  郑家沟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郑家沟村西北坡地上。2023年发掘约500平方米,出土器物150余件,其中玉器50件,包含玉猪龙、三联璧、玉鸮、玉环、玉斧等红山文化典型器物。发现人骨地点30余处,多为二次葬;祭祀坑20余座,可能作为祭祀之用。初步判断该遗址为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遗存。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丧葬祭祀习俗以及红山文化和冀西北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2022年,‘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启动,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文物部门积极参与。”张文瑞告诉记者,该项目全面启动大凌河流域、辽河干流流域、柳河上游、老哈河上游、教来河流域、滦河流域等八个地区考古调查。自那时起,河北省红山文化考古工作进入到新阶段。接下来,河北省文物部门还将持续和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河北地区红山文化考古研究,不断推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联动特别报道团队:

  《辽宁日报》首席记者   朱忠鹤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内蒙古日报》记者   孙一帆   崔楠   于涛   闫晨光   怀特乌勒斯   李卓   李倩   贾奕村   程英军   王鹏   庄圆   马嫣然   王彬   李超然

  《内蒙古日报》《辽宁日报》《河北日报》联动特别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联动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法治
红山文化命名70载 相聚红山话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