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秩芳华正青春 奋进昂扬再出发

——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70周年之际
学生参观科技制作展。
举办汉字听写大赛。
茶艺选修课。
班级篮球赛。
“阳光大舞台”展演活动。
  □文/图 璋琳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青山如黛,大美附中。9月22日,从全国各地及海外归来的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齐聚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街10号,一如当年求学时,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这是属于内师大附中人的聚会,是内师大附中敞开胸怀拥抱五湖四海的附中学子回家的盛会。这一天,享誉内蒙古自治区的“塞上明珠”——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迎来了她的70华诞。

  北疆教育心向党 附中筑梦育栋梁

  1954年,在乌兰夫同志提议下,肩负着重要育人使命的内蒙古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内师大附中前身)在呼和浩特开创办学。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地区最早建立的全日制民族中学之一,是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是一所让所有内师大附中人感到骄傲的学校。建校之初,乌兰夫同志亲自任命民族教育家孟绍同志为首任校长,并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目标。随着学校发展壮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厅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指导,选派大批全国知名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几代附中人的奋力拼搏,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力量和办学影响力逐年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从建校时一穷二白,到创业中筚路蓝缕,再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高中、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如今的内师大附中扛起了立足北疆、培育栋梁的神圣使命,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回顾70年校史,回馈社会之需、回应时代之需,始终是内师大附中建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1954年11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将位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西侧的呼和浩特市原第三中学改为内蒙古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设立初、高中年级共17个班,招收学生844名,其中832名是少数民族。1963年,学校开始招收牧区蒙古语授课班学生。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指导下,内师大附中积极为民族学生接受更高质量基础教育创造机会和条件,为推动自治区民族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2003年,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精神文明办委托,学校创立“宏志班”。2008年,学校拓展国际教育开办“国际班”,填补了自治区公立高中涉外办学的空白。宏志班和国际班的创设,丰富了办学体系,提升了办学层次,响应契合了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新动向。

  正因成绩突出,内师大附中于2005年入选“中国百强中学”,被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名校”荣誉,近年来又陆续收获全国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学校、中国校园网暨校区示范学校、自治区民族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现代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自治区先进科技教育学校、自治区首家“英才计划”试点高中、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等荣誉,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院校列为优秀生源基地。

  人人都是石榴籽 思政建设育桃李

  内师大附中70年的发展历程,是自治区基础教育稳步发展提升的重要见证。70年来,内师大附中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心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牢记“政治正确,质量为先,稳步推进,卓越发展”方针,实践有内容、有标准、有形有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附中教育体系。近年来,附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书、育人、办学等系列工作的主线,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阵地。新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提质升级建设校史馆、党建馆,围绕美育教育、科创教育建设附中美育中心,多层面融合各科课程资源。着力打造体现民族团结精神的校园文化,做到既有民族元素,又体现“铸牢”特色,突出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以“哈林鸟”为主形象的校园IP形象和系列文创产品、校园文化景观深受学生喜爱。

  在内师大附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人人都是石榴籽。师大附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覆盖思政、德育、课程、教学、教研、队伍建设和社团活动等各个领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建设,不仅是一个宏观的战略布局,更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实践过程。校党委引导教师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体系的具体实践,使课程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积极创新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附中的校园里,像石榴籽一样的各族学生融洽和谐共处,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民语授课、汉语授课学生同上一堂课,教师同叙教育情,这离不开学校依法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提高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离不开学校专题宣传强化共同认知,通过实践举措加强落实。2020年9月以来,民语授课、汉语授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考核,采取“结对子”“师带徒”“一帮一”等方式,相互帮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与其他学校建立同学科“一对一”帮扶研讨机制,全校教师均达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要求。2021年3月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4月组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在校教师均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创新培优全发展 特色鲜明育英才

  “校园里充满国之英才,朗朗书声响彻天边的云彩;养志创新教育之花盛开,是今天也是未来的附中期待……”这首《附中华章》是师生专门为70年校庆创作的歌曲,歌词唱出了师生们的心声,也是学校建设的真实写照。

  “多彩斑斓”是附中校园生活的剪影。在校团委、学生处的领导下,志趣相投的学生们打破年级界限、发挥各自特长,自愿结成形式多样的社团,包括文学社、话剧社、经济社、动漫社、电竞社、模特社、跆拳道社等20多个,经常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每逢岁末,附中学子最期待的“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同学们释放自我、展现才华,留下热情的歌舞、隽永的诗篇,“人文附中”在此得到了生动诠释。春暖花开时,极具特色的阳光体育活动季接踵而至,学生全员参与,旨在让每人都培养1至2项体育运动爱好。每年秋季开展全员参与的校田径运动会,基础年级每年定期举办广播体操比赛。绿茵场上留下了孩子们的汗水,更留下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欢笑与无比珍贵的回忆。

  “附中精神”是刻在每位学子DNA里的精神密码,代代相传。每年组织初、高中新生参观校史馆,传承附中精神文化,增强知校、爱校、荣校的意识。而入学后每年的英文话剧比赛、英语风采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知识竞赛、读书会等活动,更是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主题班会活动,“清明祭英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争做文明引导员”等主题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划分校园卫生责任区、设立劳动实践基地、研学等劳动实践活动,让这样的“密码”传承不息,更让每一个附中人坚定自信、昂首阔步向未来。

  以2023年获得的部分荣誉为例:2023年自治区中学生网球比赛中,获高中男子团体、男双和初中女单3枚金牌。2023年“内蒙古U系列田径精英赛”获6冠、4亚、1季优异成绩。2023年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内蒙古赛区)男篮第四名。2023年全市第五届中小学师生共同阅读活动中,40余人获一、二、三等奖。2023年全区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及中小学专项艺术展演活动中,两个节目获声乐一等奖,一个作品获书法二等奖。2023年高三6班格歌同学被全球顶尖音乐院校伯克利音乐学院录取,杜昊坤同学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录取。作为全区首所“英才计划”试验校,每年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级一等奖十几项……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包容学生的个性,树立学生的德行,发展学生的志趣,挖掘学生的优长”的办学理念,是内师大附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办学特色的最好印证。

  建校以来,内师大附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全校高考升学率保持在100%,重点率整体保持高位,且呈逐年提高趋势。近年来,有130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录取。民语授课学生多年来几乎包揽自治区民语授课高考总分第一名。2024年高考成绩优异,获得呼和浩特市汉语授课文科、理科总分第一名,自治区蒙古语授课文科、理科总分第一名。学生刘霁霄更是创造了2024年自治区高考总分719分的好成绩。

  千帆一道带风轻 奋楫逐浪天地宽

  内师大附中积极打造区内领先的师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按照优质、拔尖的标准高位运行。学校现有教师314人,其中教授1人,特级教师7人,正高级教师6人,高级职称教师111人,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64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5人。

  作为自治区唯一一所承担“国培计划”的中学,2017年迄今,累计培训全区中学教师达1.3万余人次。积极推动建设“内师”字头盟市地区分校,在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均已落地,取得显著成绩。牵头联合18所各盟市学校成立自治区基础教育联盟,推动自治区优秀基础教育资源有效组合、均衡发展。与民族聚居地区9所蒙古族学校建立教学帮扶联盟,推广分享附中民语教育教学经验,示范引领效果明显。

  “科技化”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赋能增效。内师大附中认真落实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政策要求,主动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23个试点教室搭建智能研修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云端共享、授课过程的采集分析、教学指导的精准优化。灵活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智学网、学科网等线上教育资源,探索构建了一套创新性应用模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校本培训规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交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2023年组织团体培训998人次,分6批赴清华大学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突出抓好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重点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学校规章制度、了解教育教学常规、掌握学生安全管理方法等。经常性开展“青蓝计划”活动,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通过相互听评课、学科指导、参加各类培训和竞赛等,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每学期期中,对教学设计、课堂表现、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量化检查。多位教师成为呼和浩特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其中1位教师为初、高中数学工作室总主持人,10位教师分别为高中多个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有73位教师入选中学各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建立了语文、化学、英语、物理自治区级学科基地,数学、化学呼和浩特市级学科基地。

  除了“学习型”“专家型”,“研究型”也是附中教师的名片。2023年获批且立项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引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自治区首批新高考改革实验项目基地学校专项课题《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高中作业设计策略研究》。近五年自治区级课题立项28项,呼和浩特市级课题3项,第三批校级课题进行结题评审阶段,包含9个科研项目,33个教辅专著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研究课题(科研基金项目)立项13项。

  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内师大附中始终秉持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内蒙古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未来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坚定的政治担当,激荡起培养优秀人才的澎湃力量。祝福奋进昂扬的内师大附中再铸辉煌,持续绽放更加耀眼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70周年之际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联动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法治
七秩芳华正青春 奋进昂扬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