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琪 李晶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辽市工业几乎一片空白。通辽市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相继起步,为后续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75载春华秋实,通辽市工业地图上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产业之林,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金秋时节,通辽市扎鲁特旗山地草原风光无限,在内蒙古霍煤鸿骏电力分公司火电灵活性改造促进市场化消纳新能源试点项目300MW风电项目区,一座座高大的风车随风起舞,一排排光伏电板一望无际,犹如一片蓝色海洋,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据了解,该项目分为150MW光伏和300MW风电两部分建设,现已全部并网投运。该项目的建成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火电调峰能力,更为推动通辽市构建低碳、清洁、高比例消纳型能源体系贡献了巨大力量。
长期以来,通辽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铸强工业“硬脊梁”,锻造发展新优势,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86.7亿元,是1978年的51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达4939.1万吨,是1978年的433倍;发电量693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630倍。
2024年7月19日,经过366天的不懈努力,国家第二批大型风光基地通辽238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381台风力发电机“乘风而起”,这不仅使通辽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3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7.8%,还是东北及内蒙古地区2024年并网装机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和动力,通辽市依托丰富资源和区位优势,将建设风电基地项目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大量开发的重要举措,在全力加快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的道路上步履稳健,实现了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节能减排的多赢局面。
乘风电之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迅猛发展。在科尔沁区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30万吨精密铸件项目的铸件加工车间,机器轰鸣,风电轮毂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龙马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落地,为通辽市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按下了“快进键”,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新能源产业逐步实现全链条发展。
内蒙古兴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奈曼旗工业园区,该公司的纳米微晶新材料项目是自治区级重点项目,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生产技术,实现在短时间内产生与天然石材相同内在晶相结构的硅基材料,其内在性能及各项指标均优于天然石材,且外观花色纹理更丰富,广泛应用于建筑、国防、生物医学、精密机器特殊零部件、高级光学仪器制造等诸多领域。
“我们公司的东方晶硅新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基础硅材料,从研发到生产,全程秉持绿色健康理念,做到了零污染、零排放。”该公司外联部部长甄铁亮介绍。
铝镍硅新材料产业逐步向下游延伸,标志着通辽市工业逐步向高端化迈进。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进化,通辽市开启了发展智能制造的“新蓝图”。
在霍林郭勒市的矿山机电设备检修公司机加车间,焊接机器人紧握焊枪,依照电脑指令上下调节,在狭小的空间内左右移动,伴随着一串耀眼的火花,一条状如鱼鳞的焊缝在托辊上形成。
拥有机器人、数控复合、托辊三项检测等23种全自动设备的智能化加工车间,将蓬勃“向新力”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辽市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不断深化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加速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玉米生物、铝基新材料、镍基新材料、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中(蒙)医药、硅基新材料八大工业产业链,优势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工业行业门类不断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今年1月至8月,■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通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8种主要产品(不包括能源产品)中有22种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中成药产量增长36.2%。
天恩液流电池生产线及储能集成项目产品成功下线,兴固科技智能在线检测场景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优秀场景,通辽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110万千瓦项目、通辽市扎哈淖尔35万吨绿电铝项目(扎铝二期)建设全面启动……
从一片空白到枝繁叶茂,通辽工业在创新中突破,在蝶变中成长,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工业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