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丹吉林,千百年来,世代栖息的人类,以及所有被大风席卷而来的生命,都以强大的力量,对抗着残酷的自然。
因为雨水稀少,白刺、沙蓬会将身体化作一张巨大的网,盘根错节,牢牢锁住脚下的沙土;雨水一来,它们便夜以继日地将上天恩赐的甘霖,转化成生命的汁液,抵抗着一次次将它们掩埋的沙尘。只要抓住一滴雨水,心怀森林梦想的梭梭种子,就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迅速打开生命之门,将根基延伸至地下四五米深处,犹如一把刀子,直插地球的心脏,护佑生存的权利。即便看似贫瘠的白色盐碱地,也不是可怕的不毛之地,人们蹲下身去,会看到生机勃勃的发菜,覆盖着板结的泥土,这片沉寂的大地,因此现出让人动容的荒蛮伟大之力。
人类也在这片大地上,以顺从但绝不屈服的精神,为生存的自由而战。人类化作坚硬的植物,将根基一头扎进干裂的泥土,为干旱少雨的西北大地,注入蓬勃的生机。巴丹吉林镇上的人们,用贫瘠的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为了寻找水源,人们走遍大漠,将一口井钻到146米,却依然没有见生命之水喷涌而出。因为水源珍贵,人们将水分成两种。一种叫苦水,用来洗澡洗衣,浇灌菜蔬。一种叫甜水,用来做饭煮茶,虽然这甜水中,也夹杂着沙土的腥味。
每一个抵达此处的旅者,都会被放眼看去无边无际的荒凉震撼。每日的大风,让他们觉得孤独,仿佛只有逃离,才能幸运地存活下去。可是祖祖辈辈扎根在这片荒漠的老吴并不觉得。我们巴丹吉林多好啊,没有比这里更辽阔安静的地方了。他热爱这片土地,旅行者眼中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在他心里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草原。禁牧给自然带来珍贵的休憩,让曾遭破坏的家园,重现昔日的生机。
看,草地多么绿啊!巴丹吉林多么美啊!还有那棵孤独的榆树,我出生的时候它就一直站在那里,这么多年过去,它依然没有倒下。等我死了,也要和祖辈们一起,葬在朝阳的山坡上。我认识这里大部分草木的名字,羊胡子、沙葱、灰蓬、驼绒黎、梭梭树、水蓬、沙冬青、茎叶榆、霸王草、芨芨草、紫菀、肉苁蓉、麻黄、甘草……起码有几百种呢。所以戈壁可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贫瘠,你如果弯下身去,仔细查看脚下的土地,会发现每一粒沙子都有生命呢。
老吴开车穿行在被无数次淹没又被无数次吹开的大道上,絮絮叨叨地向我讲述着这片大地上的一切,仿佛这是他生命的全部,仿佛星球上只有一个叫巴丹吉林的小镇,这里背靠着近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人们永远走不出这片大漠,也从未想过走出。人们眷恋着这片土地,大风吹不走,干旱也驱不走,他们早已接纳面朝黄沙的命运,并将每一方养育了自己的水土,都用“井”字命名,周家井、马山井、上端子井、上井子。这些质朴无华的名字,饱含了人们对于水源热烈的渴望。这生命之水,是世世代代人们的爱与恨,哀与愁,并深深烙刻进人们黧黑的肌肤,这被大风吹出的色泽,这生命沉淀出的粗粝的底色。
让人却步的巴丹吉林沙漠里,也有旅者想象不到的蓬勃生机。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多达100多个,仿佛一头扎进巴丹吉林大漠的深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而其中滋养了大量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的淡水湖,则有12个。旅行的人们路过清澈的湖泊,总是叹息说,这怎么可以叫湖呢,明明就是水坑。老吴每逢听到,就想告诉那些走马观花的旅者,不,这就是湖泊,比任何汪洋都要珍贵的湖泊,这是生命之源,如此神奇,又那样宝贵。还有什么比在沙漠中发现一汪清亮的水,更让人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只有那些从未想过搬离此处的人们,才能真正懂得,这一个又一个天眼一样明亮神秘的湖泊,所具有的意义,它们就是永恒,就是希望,就是汩汩流淌的血液。它们浇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巴丹吉林人,让他们生活在这里,却和任何地方的人们一样,生生不息,闪烁伟大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