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过夏天的“神器”

如今,我们有空调、有冰箱、有冷饮,可以轻松度过炎热的夏天,那么在没有电力的古代,古人们都借助哪些“神器”度过酷暑呢?
  清代手动风扇(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定窑孩儿枕(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佚名《夏景货郎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青铜冰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佚名宫沼纳凉图》(局部),图中有冰镇水果和酒。
  【雪槛冰盘  浮瓜沉李】

  古人用冰有妙招

  古人常用的消暑神器就是冰和冰箱。《诗经》中有一首《七月》,说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就把河里的冰凿出来,然后藏在地窖阴凉等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到了夏天,这些藏冰就可以取出来使用。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发明了“冰箱”,这就是“冰鉴”。冰鉴内部两侧有隔层,隔层放冰,内层可以放水果、饮品等。《周礼》记载,冰鉴最初主要是用来冰酒。后来,慈禧则喜欢冰水果。冰鉴的设计原理类似于我们现在把一个水桶装满了冰块,然后把一瓶可乐放在中间,用冰把可乐埋起来一样。更有趣的是,冰鉴上方有孔,冷气不仅可以冰镇饮品、水果,还可以通过孔隙散发出来,为整个房间降温,兼有空调的作用。

  古代历代政府几乎都会在冬天的时候组织民众凿冰、藏冰,以备夏天之用。《岁时广记》记载,唐代的时候,到了夏天,政府会把藏冰取出来,发给官员们。天宝年间,杨氏子弟在夏天雕刻了一座冰山放在屋子里面,请宾客来家里避暑喝酒,大夏天的,有人冷得还得找件外套穿,类似于现在有人开着空调盖被子。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到了六月的时候,在京城的街头巷尾和大小市场,会有烤肉的、撸串的、卖水饭的等诸多摊位。水饭就是把煮米饭(米不能煮烂)放冷水里面冰凉,然后捞起来制作成的食物,一粒粒米冰凉可口。有些摊位支起一把大伞,当街一条床凳,货物就都堆在上面,有各式水果,如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还有各种饮品,如冰雪凉水、荔枝膏,等等。这本书中说,卖冷饮凉食的,旧宋门外两家规模最大,餐具都是银器,他们售卖的有沙糖菉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龟儿沙馅,还有凉粉,等等。到了伏天,人们要么待在通风的亭子或者水边的水榭,要么待在高楼的高处,一面享受雪槛冰盘这类装有冰雪的器皿带来的凉意,一面享用冰镇水沁的瓜果,一面在流觞曲水中推杯换盏,远远近近都是一片笙歌。这种纵情享乐,往往整夜不歇,正是:“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鲜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据《北京岁华记》记载,明代有钱人家招待宾客,往往在座位的右边放一两方的巨冰,“凛然寒色”。卖水果的商贩则将一部分水果寄送到冰场藏起来,等到了冬天的时候拿出来卖。

  《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每到了夏天,朝廷会给各衙门发防暑降温费,这就是“冰票”。拿着冰票可以自己去取冰。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买到便宜的冰,卖冰的被称为“冰胡儿”。《燕京岁时记》还记载,当时有卖酸梅汤的,“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还记载有卖各种西瓜的: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有切开卖的,如莲瓣,如驼峰,随地可食,被称为“清凉饮”。

  夏天睡觉的时候,古人用瓷枕头,也可以降暑,这就是古代流行的孩儿枕(常常做成一个孩子的样子)。李清照说:“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玉枕”就是这种孩儿枕。

  【轻罗小扇扑流萤】

  实用美观的

  团扇与折扇

  扇子是古人夏天最为常用的工具。扇子的原型大概是苇叶、树叶之类的东西。古人乘凉时,常以树叶扇风,这大概就是扇子的起源了。但古人喜欢把一些发明与古老的圣贤联系起来,认为伟大的发明,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因此,扇子的发明也就被人们附会到黄帝或者舜的身上。

  明代以前,民间主要流行团扇。杜牧的《秋夕》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色凉如水,还要拿着轻罗小扇,这是为何呢?其实,这位宫女所拿的应该是团扇。唐代刘禹锡《团扇歌》说:“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团扇如月,像月亮一样象征着阴晴圆缺,因而又名“合欢扇”。

  刘禹锡说,团扇在夏天的时候为人们解暑,而秋天一到,就从此不相见了。夏天用扇子,是为了解暑,而到了秋天,扇子有别的作用。宋代有一首《扇诗》说:“扇子解招风,本要热时用。秋来挂壁间,却被风吹动。”扇子本来是热的时候用来扇风的,而到了秋天,就把它挂在墙上,闲置起来了。由此,秋天的扇子就有了特殊意味。有一首传说是汉代作品的《怨歌行》,这首诗借秋扇被搁置来比喻女子被男子遗弃:“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扇子用的时候拿在手中,不用的时候就放在箱子底下,因而秋天的扇子实际有着“弃妇”的象征,或者说它是用来表现女子孤寂的一个道具。所以在文人墨客眼中,古代女子天凉的时候拿的不是扇子,而是寂寞。清纳兰性德词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也是取象于此。

  如今我们说到中国古代的扇子,都先想到折扇,其实,一直到宋代以后,折扇才开始在中国流行。现在有些影视剧中,唐代的李白拿着折扇,这实际上不符合历史。明清时期,折扇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身份标志,明方以智《通雅》说:“折扇起于东夷,而盛于今日,折扇之妙,则此时为盛。”折扇就是现在常见的有扇骨的、可以折叠起来的扇子,这种扇子的折叠形制大概是受到了蝙蝠的启发,明初又被称为“蝙蝠扇”。在古代,折扇折子的数量往往男女有别,男的一般是十六、二十或二十四根,女的至少得三十根。

  在清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又产生了一些半自动风扇。例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手动风扇,用手捏一下手柄处的另一个把手,扇子就转动几圈。还有乾隆时期的人物扇,上了发条之后,小孩手中的扇子不仅会动,中间的大风扇也会水平运动,大风扇由五个红蝙蝠组成,寓意“洪福齐天”。

  当然,古代有两个小冰河时期,即便是正常时期,因为植被众多等原因,古代的气温没有现在这么高,所以古人到了夏天,即便没有我们现在常用的消暑方式,依然可以很愉快地度过炎炎夏日。(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如今,我们有空调、有冰箱、有冷饮,可以轻松度过炎热的夏天,那么在没有电力的古代,古人们都借助哪些“神器”度过酷暑呢?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平安奥运
   第16版:平安奥运
古人过夏天的“神器”
战国铜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