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为我国古代盥洗注水之器,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匜的形制与现在厨房里用于舀水的水瓢有点相似,腹大用于盛水,一侧有开放的槽流,便于倾倒水流,洗濯双手。有的匜有足,用于支撑稳定,亦有匜底平坦而无足的。匜大多无盖,亦有少量有盖。
这件战国铜匜,高6厘米。2005年出土于武汉市蔡甸区沌口战国墓,现收藏于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器物无盖,短槽流,圆弧底,铺首衔环。口部宽而两沿平窄。槽流口部微向下圈,器壁弧圆,后壁置一个铺首衔环,用于扣手倒水。无足。通体素面无纹。整件器物虽布满斑斑锈蚀,但器型完整,从中依稀可以窥见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
古人对匜的使用可谓登峰造极,《周礼·夏官》载:“小臣受王之命,大祭司、朝觐、沃王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亦有“奉匜沃盥”的记载,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秦穆公女儿怀嬴捧着盛水的铜匜给重耳洗手的故事。远在商周时期,朝廷贵族无论是在祭祀、宴饮、婚礼、丧礼等礼仪场合,还是举行宴会前后,都要行沃盥之礼,且极其隆重,并以匜与盘配合使用。其过程在《礼记·内则》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即以年少者捧着铜盘承接,不使水流于地面;以年老者倾倒匜中净水,给沃盥者搓洗双手,净面,洗毕,还要奉上毛巾用于擦手。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对以匜“沃盥”有如下注解:“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盘承其弃水也。”
看到这件2000多年前的铜匜,想到古人以流动的水冲洗双手的有效方式,以及“奉匜沃盥”、注重卫生的良好习惯,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