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让生命永恒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3日) 02版

□本报记者 张文强

3月31日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和煦。

在古林人文纪念园,200多人组成的悼念团队向着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缓慢前行。纪念碑前,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低头默哀……

这是由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的生命的选择——呼和浩特地区缅怀纪念遗体器官捐献者追思仪式,这项从2008年开始的大型纪念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0届。

在这个悼念团队里,有红十字会工作者,有捐献者家属,有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也有来自医学院校的大学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当众多的逝者,选择长眠于地下时,他们却选择捐出自己的遗体,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因为有他们,逝去的生命在这里永恒,生命的大爱在这里传真。”现场,由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一年级学生李禹恒创作、护理学院一年级学生吴丹妮朗诵的配乐散文《让生命永恒》,涤荡着人们的心扉。

“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呀,多少祈祷在心中……”仪式最后,伴着歌曲《祈祷》的旋律,人们手捧鲜花走上纪念碑平台,向捐献者们献上最深的祝福。

“老头子。你放心的走吧,去你想去的地方,不要顾念我,我一定不会忘了我们共同捐献的约定……”伫立在纪念碑前,捐献者阿尔斯楞的遗孀尚珍阿姨低声呢喃,一滴滴泪水从她的脸颊滑落。

“要说飞快骏马呀,数我们草原的马群;要说勇敢的小伙子,数那放马的阿尔斯楞……”曾经,一曲优美动听的草原牧歌《阿尔斯楞的眼睛》红遍大江南北,注入几代人的美好记忆。而歌曲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就是遗体捐献者阿尔斯楞。

“活着为了革命,死了也为人民!”2008年8月25日,这位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在呼和浩特红十字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庄严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年,他78岁。

2016年8月26日,在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8年后,阿尔斯楞走完了生命的最后里程,并在家人的操办下,完成了生前夙愿。

在呼和浩特地区54名捐献者当中,有老人,有青年,也有儿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张慧婷就是其中的儿童代表。

2012年底,6岁的张慧婷被查出患有脑干肿瘤。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虽然小慧婷的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但她的病情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就在小慧婷生命弥留之际,沉浸在万分悲痛中的小慧婷父母毅然决定,如果不能挽救孩子的生命,就捐献孩子器官,让她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续。2013年5月30日晚,心跳和呼吸停止后,小慧婷被推进手术室,而她的两个肾脏被成功移植给两名尿毒症患者。

现在,每每谈到孩子,小慧婷的父母总会动情地说:“我的孩子还活着!”

“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会长鲁剑钧说,之所以每年举办这样的大型追思活动,就是为了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