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麦

  □葛小明

  尤其夏天的时候,我会格外惧怕镰刀。在我8岁的时候,邻村发生了一起命案,两户人家因为一拢麦子动起手来,一方失手伤人,最终有人和麦子永远埋在了一起。以后看见镰刀,我就心生畏惧,总担心会飞到我身上,取走我性命。可是,又不得不提镰刀。

  在鲁东南的乡下,有一些地方遍地丘陵,好像几千年前就立在那里,看着人们生,看着人们死,自己却动也不动。丘陵地是不适合大面种植的,庄稼往往一小片一小片地分布在梯田里,有些靠近山顶的沙地,甚至只有几步大小。然而只要有一寸土在,就会有庄稼种上,不是农村人锱铢必较,实在他们是太爱这片土地了。有时候是几棵南瓜,埋下种子后,给点水就能活。过一阵子,锄一锄周围的杂草,就可以等到秋天摘南瓜了,一个,两个,不会太多,但足够成为老父亲十天八天的话题。

  不过,南瓜只能充饥和喂牲畜,不能给成为主食,更不能换来孩儿们的学费,要赚钱还得种麦子。在我生活的鲁东南,有很多年,人们只靠麦子赚钱。唯有麦子,可以和那些不高不矮的丘陵立在一起,风吹不倒,雪压不下,夏天一到就是收成。对于山顶的角角落落里,能够存活的庄稼,恐怕也只有麦子了。麦子不需要太多的水,成长过程中也不用施肥,一点土就够了,就像乡下长大的我们,一口饭,一碗水,就是整段人生。

  收麦是件挺复杂又挺要紧的事。这时候就要提到镰刀了,它是半个夏天的主角。往往是旧镰刀,每家每户都有好几把,它不像家里的其他物件,只能一件,碗筷可以不够,新衣服可以轮着穿,书包可以背姐姐用过的,但是镰刀不能,因为几乎每一个劳动力都要配一把,忙。这个劳动力并不是现在法定意义上的成年人,基本上小孩十多岁,就要去地里忙。

  镰刀虽然多,但都是旧的,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用了多少年。正因为这样,夏天的早晨,我听到最多的声音便是磨镰刀的声音,父亲早早地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磨镰刀,磨好了这一天就省力一些,割的麦子就多一点。磨不好,一整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抱怨,对母亲来说,一把锋利的旧镰刀,就是父亲对她最贴心的爱。镰刀一刀一刀地擦过磨刀石,有时候急促,有时候缓而稳,就像我们偶尔波澜起伏而整体平静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一个夏天。而我的镰刀,通常都是最新的,比他们的小一些,割麦子的范围也就少一点,这丝毫不能成为偷懒的理由。

  麦子是说熟就熟的,一阵风就能让夏天的农田遍地金黄,那是金灿灿的麦子,是孩儿们下年的学费,金贵得很。我不记得有人教过我怎样拿镰刀,好像生下来就会。一人一个点,朝相同的方向割起麦子,这时候是需要两只手配合的。左手抓一把麦子,不能离麦穗太近,近了割断后麦秆会就散开,没法收集;也不能贴着地面割,割到土会伤了镰刀,心疼。右手很简单也最吃力,必须握紧,不然是割不断麦秆的。身体摆的姿势就更特殊了,站着不行,蹲着不行,只能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有时候,我会在挪步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麦子,大多数麦子熟透后也会弯腰的,它们有人收理,而我没有。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小心翼翼又匆忙地割着麦子。镰刀割断麦秆的声音,是和磨刀石完全不一样的,这声音要沉闷得多,咯嘣一声,几十颗麦子倒下了。一小把割完,放下,再割一小把,放下,等能够凑齐一大捆了,父亲就把它们捆起来,立在地里,就像那些丘陵立在乡下,动不动,结实得很。

  割完的麦子是不能放在地里的,因为太阳一晒,麦粒就会落在土里,再也收不回。这时候需要打一个麦场,最主要的环节就是用石滚子反复地压地,所以麦场都是滚出来的。父亲把主要的地方滚好,剩下就交给我,滚麦场比割麦子轻松多了,就是用一根铁链子拉着石滚子反复地走,从地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如此往复,滚得越结实,将来打麦就越方便。而从麦地到麦场,是有很长一段路的,这时候镰刀不再是主角,扁担是。北方的扁担不像南方半根竹竿就够了,而要用笔直的槐木作成,扁担本身就有不轻的重量,这是因为要挑的东西会很重,包括麦子。新割的麦子,都是鲜活的,很重,加上沉甸甸麦穗,想把它们一一收进麦场,可不容易。

  最多的时候,父亲能挑八捆,那时候再结实的扁担都会弯,同麦穗一起下垂,想要回到土里的样子。父亲的腰却直了,这时候人如果也跟着扁担弯下去,就再也爬不起来。父亲挑着一担担麦子,从半山腰到麦场,一去就是半个多小时,回到麦地里,喝几口水就算休息,几分钟后又去挑麦了。必须要提的是路,麦地到麦场之间是没有路的,但是因为父亲每年来来回回挑麦,自然形成了一条山路。这路经过荒草和风雪的覆盖,到第二年就模糊起来,只是每当父亲走过,这条路就变得深刻无比,越来越清晰。后来,我们上麦地也走这条小径,渐渐地就成了路。以后的几十年,我走过各种各样的路,却没有一条比它更让人铭记于心。

  麦子经过打麦机的“千刀万剐”,终于修成正果,一捧捧地跑了出来,那时候的我们是最幸福的,汗水流过多少张脸,笑容就爬上多少张脸。除了晒干打出的麦子,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垛麦秆。说麦子全身是宝一点都不为过,留在地里的“麦桩”和麦粒脱掉的皮可以当肥料,更重要的麦秆则可以在冬天喂牲口,或者用来生火。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保管好麦秆,麦垛就是这时候建成的。这时候,我成了主角,父亲在下面打囤底,一叉一叉地把麦秆送到我脚下,然后不时地到远处看看歪了没有。歪了,他就重新开始,把多余的部分一一叉掉,直到麦垛齐整起来。我是什么也不用管的,只在上面反复地踩就好,确切的说是跳来跳去,越结实越好。是的,在乡下,所有的东西都是越结实越好。

  怀念那些磨镰刀的声音,怀念那个烈日当头却又充满喜悦的晌午。好像几千年前就是这样,一家人,几把镰刀,一割就是一天,从没变过。父亲母亲在麦地里慢慢变老,我在麦地里突然长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旅游
   第09版:北国风光周刊
大刀记(外一首)
收麦
剧场与菜场
金色麦田
不如饮美酒
农具四题(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