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是人生的春天

  □本报记者  徐永升

  从草原深处走向滨海之城,这段大学读书经历,让赤峰学院于建设教授终生难忘。1978年10月23日,经过多日的旅途劳顿,他终于来到了辽宁师范大学。在政史系的12人宿舍里,于建设打开行李卷,也铺展开了他的大学生活。当晚,他不顾劳累,悄悄向学校的大门走去,只是想去看一看门上挂着那块刻有“辽宁师范大学”的牌子。沉沉的夜色中,抚摸着那块油漆斑驳龟裂的牌子,于建设感慨万千:“辽师大,我来了,为了这个大学梦,我克服了多少艰难困苦,用去了多少时光!”

  于建设和刚入学的同学们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大海。走进星海公园的大门,迎着微带咸味的海风,他们早已听到了大海哗哗的涨潮之声。看着眼前的大海,于建设久居深山的迷茫困顿一扫而光,这种开阔的境界,让他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他被澎湃浩淼的大海所震撼,充满激情地投入到了大海的怀抱。然而,第一次在大海里游泳并不那么轻松自如,他一次次向大浪扑去,却被摔进波谷、埋在浪中、推到岸上。于建设真正学会在海中游泳,那是在4年之后,呛过多次苦涩的海水后,他终于游到水天相接的大海深处了。

  学习海泳,让于建设悟到了人生的深刻启示:“大学就是一片大海,它喜欢勇气、决心和意志。这是一次历时4年的闯海比赛。尽管你在入水时,可能落到轰轰烈烈的大队后边,甚至你很绝望。一旦你有了闯海的决心,当快要到达终点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已经驾轻就熟了,而且有了许多意外收获,当你举目远望,游在你前边的也许只有寥寥数人了!”

  于建设家境不错,但大学生活却很节俭,学校每月发给他18元助学金、4.5元奖学金,学费、教材费、医疗费都不用花钱。1个学期母亲给他拿上100元钱,他除了支付伙食费,还有余钱买书和洗漱用品,改善一下生活。于建设刚上学的日子,吃惯了老家的莜面和土豆,学校每天2顿玉米面大饼子、1顿苞米面糊糊,吃得他胃里直泛酸水。在寒冷的夜晚,宿舍里的同学总轮着班,提上一堆饭盒乘车十几里,到火车站前的面条铺,为同学带回3两结了冰的面条。这对于建设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已经是十分“奢侈”的享受了。

  于建设回忆,那时的大学校园百废待兴,食堂、体育馆、宿舍楼、校园的大门、围墙都在修建之中,各种设施显得十分拥挤,只能容纳800人的餐厅,有2000多学生在那里打饭、用餐。餐厅里那一排小小的木窗,让学生们感到空间的局促。粗心的男生经常不小心把菜汤洒到女同学的头上。而在座位不多的图书馆里,学生们为了跑着抢占座位,把楼梯踏得震天作响。

  在一大批新建工程即将竣工的时候,于建设也该离开他的大学校园了。宿舍楼传出的笛声,让他心头一颤,离别的滋味五味杂陈。他在僻静的校园一角,深深地埋下了一颗不会生根开花的石子,这个秘密,只有他自己知道:让它记住自己大学时代的苦乐春秋,让它寄托着自己对母校的思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公告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教育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编前的话
郭威:收到过1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是人生的春天
助学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贫困阻挡不住上学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