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学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本报记者  刘志贤

  2002年的夏天,对于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的薛晓洁一家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她和小她1岁的妹妹同时考上了大学,薛晓洁被内蒙古大学录取,妹妹被内蒙古财经学院(现内蒙古财经大学)录取。

  家里的两个宝贝女儿都考上了大学,本是值得庆贺的事儿,但她们的父母似乎高兴不起来:这个家庭一直以来都是由父亲打零工挣钱维持着,母亲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常年得吃药,以前两个孩子上学都是守家在地的,也没啥大花销,收入刚够一家人的生活。现在两个女儿都要上大学了,两人光学费、杂费等加起来就近万元,这还没算路费、前期准备等花销。这个家庭一下子哪能拿出这5位数的钱来?父母犯愁了。

  不过,在看到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来的一张宣传页后,一家人眉头舒展了。那是一张助学贷款的宣传页,它详细介绍了申请助学贷款的条件、要求和流程等。他们一家人这才知道,原来国家有这么好的助学好政策,没钱也可以上大学。

  盼望着,盼望着,开学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薛晓洁和妹妹各自带着1000元的杂费、生活费和简单的行李踏进了大学校门。薛晓洁记得,到校一周后,学校开始统计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她们班大概有十二三个同学申请了,最后都批准了。接下来就是填表、核对信息、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薛晓洁说:“我们当时的手续较现在的助学贷款简单多了,一次性把4年的学费、住宿费都贷了,4年内再不必申请。不像现在是一年一贷。”她记得,当时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是,在校4年期间,学生不承担利息,学校贴息;毕业后,学生在4年内以等额本息的方式还清贷款,且利息非常低。为了缓解家庭压力,妹妹也在她的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薛晓洁记得,当年办完贷款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还高兴地说:“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姐妹俩可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国家的好政策。”

  薛晓洁和妹妹都非常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虽然不在一所学校,但姐妹俩每天的学习生活轨迹却很相似:努力上好每节课,业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大学4年,薛晓洁拿了2次奖学金,妹妹拿了3次,成绩都排在班级前列。毕业那年,姐妹俩又分别通过考试进入了国有企业工作。

  薛晓洁工作后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就存到了助学贷款的还款账户中。她和妹妹约定:无论如何,每月都要按时还款,不能不讲诚信。而且,都要凭自己的能力还款,不能再给父亲添负担。后来,还没到4年的还款期限,姐妹俩就已经提前还清贷款了。

  薛晓洁说:“当时那笔贷款在现在看来可能是很小的一个数目,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家的燃眉之急。另外,助学贷款这个事儿还给我们实实在在上了一节诚信课,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都很有教育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公告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教育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编前的话
郭威:收到过1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是人生的春天
助学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贫困阻挡不住上学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