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西县官地镇趟出三产融合扶贫新路

  本报赤峰11月8日电  (记者  徐永升)深秋时节,林西县官地镇两棵树村农乐意合作社的观光采摘大棚里,嫩绿的草莓结出了红色的果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正在给草莓松土的农民杜桂琴说,她家种的10亩甘蓝卖到村里的加工厂能纯挣1.3万元,而她在采摘大棚里打工每年又能收入1万元以上,这两项收入,让她一下子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杜桂琴能脱贫得益林西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新路。今年,官地镇在全县率先试点种植、加工、旅游三位一体的产业链脱贫模式:在种植基地建设上引进了汇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农产品加工上引进了绿禾园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发展观光农业上引进了北京国泰民康有限公司,而村里成立的农乐意、利盛源等一批合作社,则成为这些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桥梁。

  登上官地镇北山俯瞰,各类扶贫产业园跃入眼帘。占地500亩的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建设完成温室大棚103个、1000平方米的保鲜库一处;占地500亩的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园,按照“一户一棚一房”的模式设计,能安置50户122人;占地300亩的无公害蔬菜扶贫产业园,形成1000亩辣椒种植基地,并新建蔬菜交易市场一处;占地2500亩的经济林扶贫产业园,共栽植苹果、黄太平等经济林苗木11万株,春花秋果满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4个总投资为2860万元的扶贫园区,已成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压舱石”。

  一产有基地,二产有实体。绿禾园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引进,让农民田里种的蔬菜,还没出村就变成了“康师傅”等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在企业试生产车间里,刚刚从地里收获的甘蓝,经过粗选、清洗、切丝、拌糖、烘干等程序,就加工成了脱水蔬菜。这条生产线每年可消化蔬菜2万吨,使农乐意合作社2800亩蔬菜实现就地转化,农户每亩还能节约运菜费用200元。今年65岁的贫困户戴和彬,在企业做夜班上料工,3个月的生产季就有1万元的收入,家里4.5亩的蔬菜就近卖给企业,又有近6000元纯收入。

  农区变成了景区,让扶贫产业园区的三产有了新业态。走进官地镇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总长300米观光长廊引人注目。这个钢结构的长廊种上葡萄后,将变成自然田园风格的婚纱摄影基地。镇里与北京国泰民康有限公司合作,在这里打造集餐饮娱乐、休闲垂钓、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眼下,大棚区正在试种各类蔬菜和毛桃、大樱桃等水果,5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和30亩的农事体验区等旅游配套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

  “一个园区装下三次产业,我们把这三次产业与脱贫紧密融合!”官地镇党委书记张志伟介绍,镇里从种植、加工、旅游3个环节,实现贫困户在种地、打工、土地流转、资产收益4个方面的收入,确保全镇781户1416名贫困户稳定脱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收藏
   第10版:教育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乌兰浩特市: “民生台账”解决百姓急难忧盼
有机黄芪打进国际市场
扮“靓”满洲里
把沙子变成村民的“金饭碗”
农特产品走进京城
“五查五核准”推进脱贫攻坚
晚年的幸福
水产消费不再“老三样”
“四项制度”保障基层党建落在实处
林西县官地镇趟出三产融合扶贫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