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调研真功谋发展良策

  掌握调查研究的主动权,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将调查做透彻、做深入,我们就一定能以调查研究真功谋转型发展良策,把内蒙古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安华祎

  日前,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吕忠梅委员分享了一个故事:为写出高质量的提案,两位全国政协委员花了5年时间,跟踪50个工地、73个工伤维权案例,最终完成一份关于建筑业农民工工伤维权的提案,帮助近4000万建筑农民工实现了工伤保险全覆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勉强发言,没有行走的积淀,没有研究的基础,只能是言语无味、不痛不痒,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们的发言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议案提案选题精准、建议可行。倘若不是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怎能找准脱贫攻坚的难点?倘若不是走进企业车间、生产一线,何以把握企业发展的痛点?说到底,正是在调查研究上下足了真功夫、深功夫,才会有如此多高质量的议案提案、高水平的发言。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1947年,刘伯承率部队挺进大别山,前面淮河挡路,侦察的参谋回来报告“大水滔滔,难以过河”。刘伯承批评道,“应该看水深、流速、河底情况等,‘大水滔滔’是什么概念?”他找了一个小筏子,手拿竹竿亲自下河试水深,又看见一位饲养员从上游拉牲口过了岸,当即判断可以过河,最终部队成功甩开了敌人。毛泽东同志也曾讲,调查研究“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行军打仗要拿“竹竿”,今天,我们搞建设、促改革更应如此。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必然也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扬调查研究之风。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摸清具体情况,放大政策措施的共振效应;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分辨轻重缓急,部署好先后顺序;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找到关乎全局的“险滩”,知其深浅、晓其宽窄、究其难度,做到胸有成竹。

  有人说搞调查研究就像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就越重。孔繁森认为,“人民公仆的办公室在基层,在群众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帐篷。”廖俊波常年在车上备着衣服、雨衣、雨伞和被子等“四件套”,“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坐在办公室里想想都是困难,到基层看看全是办法。踏踏实实沉下去,进得了群众的屋,吃得了百姓的饭;能上百姓的炕头聊天,也能下农民的地头问苦。当有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口所问、亲身所感,听到真话、解决真难、取到真经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比喻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省略不得、马虎不得。试想,依靠被包装的“第一手材料”作决策,差之不止毫厘;如果还要用这样的结论指导实际工作,谬之何至千里。做好调查研究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瞄准“深、实、细、准、效”,做到轻车简从,听取多方意见,掌握全面情况,提出可行办法,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的一项重要结论。掌握调查研究的主动权,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将调查做透彻、做深入,我们就一定能以调查研究真功谋转型发展良策,把内蒙古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论道
   第09版:评论
   第10版:先锋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以调研真功谋发展良策
辣语
创新驱动
“解释”与“解决”
为官首要“立政德”
让经典永流传
高品质供给,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