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马背检察官到草原检察直通车

  □本报记者  白丹

  “这就是我们的草原检察直通车!”近日,记者走进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检察院,该院检察长孟和吉日嘎拉自豪地把记者领到一辆长9米多、高近4米的白色房车前。

  走进这辆名为草原检察直通车的房车,记者眼前一亮,卫星电视、小型会议设备、监控系统、办公系统、远程接访系统、航拍器等设备一应俱全。“这辆结合地区实际和工作特点,因地制宜设计研发的草原检察直通车可以直接开到牧民家门口,在全旗所有地域无死角地承担侦查监督、信访接待、法制宣讲和生态检察等执法功能!”孟和吉日嘎拉告诉记者。

  新巴尔虎右旗检察院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全旗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1.48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成为开展检察工作的瓶颈。

  40年前,新巴尔虎右旗检察院恢复建制时又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2016年从副检察长位置上退休的巴图巴根家。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两张年代久远的照片,一张照片记录着正值韶华的他和同事骑马深入草原腹地开展调查取证的过往,一张照片是他们和当事人正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侃侃而谈。

  巴图巴根告诉记者,初期,检察院只设了刑事检察科、法纪检察科和办公室三个部门,6名检察干警借用公安局3个办公室开始了检察工作。

  “‘一张纸、一支笔,下乡办案跑断腿’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巴图巴根感慨道,“那时候真苦啊,下乡取证近的走路去,远的骑马去,太阳没升起就出发,到日落才能找到当事人。找不到当事人只能借宿在牧民的毡包里。到了冬天,碰到大雪封路或者白毛风,很容易迷失,碰到狼群也是常事儿。”巴图巴根每次下乡家人总是担惊受怕,家人不止一次地劝他换个岗位。“牧民需要我,我就得干”,这一坚持就是38年。

  同样体会到艰辛的还有现任专职检察委会委员白玉华。她1983年5月到新巴尔虎右旗检察院后,相继在办公室、经济科、反贪局、控申科、民行科等部门工作。她回忆道,“那时候检察院已经有了办案车辆,但是距离远,路况不好,车又经常趴窝,我们下去办案少则几天,多则半个月,吃住都很困难。”

  走过那段岁月,两位老检察官最大的自豪是:“我们始终战斗在检察工作第一线,见证了检察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今天,新巴尔虎右旗检察院由当初借用办公设施到现代化办公大楼拔地而起;从干警无处栖身到住进宽敞明亮的职工宿舍;从步行骑马到二八杠、摩托车、再到汽车、草原检察直通车……孟和吉日嘎拉说:“变化很大,但我们有一样始终没变,那就是检察为民的宗旨。我们打造草原检察直通车,就是要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法治的光芒送到广袤草原的各个角落。”

  一年多来,草原检察直通车已经深入到27个嘎查,走访8014户、7万余民牧民。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真正实现了牧区检察工作全覆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民主与法制
   第06版:观察·乌海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地方·盟市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
从马背检察官到草原检察直通车
用好法律武器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租客赌气卖房 跑路6年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