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首先需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同时,要尊重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共同性是根本、前提、方向,没有共同性,也就谈不上差异性。强调共同性,不是要抹杀差异性;尊重差异性,也不是要强化差异、固化差异。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要在不断增进共同性的过程中,尊重多元多样,让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作过形象比喻:“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属于一个民族,这是我们的名字,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姓,叫中华民族。这是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正确而生动的诠释。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于各民族优秀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还在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在价值观上的相同相近。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思想之基。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但不是万能钥匙。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既要解决好“口袋”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脑袋”问题,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因此,除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还要对过时的、不适宜的民族政策作出调整。民族政策如何统筹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该是当下政策调整的核心。科学把握民族工作原则“不变”和民族政策“变”的关系,与时俱进对民族政策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民族理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