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证“徽骆驼” 精神的银洋

  □周小丽

  母亲的老式梳妆匣里有一枚日本明治七年(1874年)的银洋,是外婆的父亲传给她,她又作为陪嫁赠予女儿。银洋历经148年、三代人之手,有些地方已经失去光泽,但上面的细腻花纹、双龙盘旋,依旧栩栩如生。

  银洋正面是环绕的珠圈图案,两侧则呈弧形排列樱花枝叶,中间刻汉字“一圆”,下面是绸带扎成的同心结;背面的图案为圈珠环绕的“飞龙戏珠”,飞龙图案以顺时针方向盘旋,腾云驾雾,呼之欲出。珠外顺时针方向铸有发行年份“大日本·明治七年”“416·ONE YEN·900”字样。它包含的信息是:这枚面值一圆的龙洋重416英厘,换算后是26.96公克,相当于我国的七钱三分多,含银量千分之九百,即九成。

  查阅史料得知,日本维新政府为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明治三年(1870年)购买英国机械铸造了第一批龙洋,面值有五钱,十钱,二十钱,五十钱,一圆。明治八年(1875年),日本政府模仿美国的贸易银元,铸造了被称为“贸易银”的银元。贸易银较原先的银元重,由原先的416英厘变成420英厘。因两种银元的重量不同引起币制混乱,明治十一年(1878)年,日本政府决定停止贸易银的铸造,又用明治三年银币的版面、成色、重量,铸造银币,一直到明治三十年(1897年)。1898年4月,日本全面禁止银元流通。这种龙洋在我国东北等地区流通了很长一段时间。

  徽州是徽商的故里,“寄命于商”是徽州人的生存之道。古代徽州可谓是穷山恶水,山地多,田地少,徽州人家无法养活自己的子孙,男孩到了十三四岁就被送出外面学徒,学不成不能回来。当时徽州有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我的曾外祖从小背井离乡,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往返于东北和安徽一带,他将皖南山区的茶叶贩卖至东北,又从东北购进名贵中药材带回安徽,凭着勤劳踏实和诚信义气,在老徽州一带小有名气,先后开了十几间铺子,修桥铺路,广行善举。

  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的籍贯就是安徽省绩溪县,他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这枚龙洋不仅是曾外祖当年经商的见证,更是“徽骆驼”精神——吃苦、开拓、诚信、创新、拼搏的诠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出彩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古人戴帽子很讲究
盖房挖出 “小头”纪念币
见证“徽骆驼” 精神的银洋
“红娘”
“文明的碎片”有历史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