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分成两院落,两个院里学生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这个形象生动的谜语说的就是算盘。我小的时候学校里设有珠算课,每周要上一到两次,每到那一天就要带算盘到学校。“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清脆的算盘声曾经伴随着我的童年。
儿童天性贪玩,我们常常在珠算课结束后,将算盘翻转过来,利用算珠的滚动将算盘推出去,比谁的算盘滑得最远。有一次,我的算盘滚落到阶梯下摔断了横梁。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等待我的是父亲暴风骤雨般的训斥,幸亏爷爷及时将我拉进他的房间,才逃开了那顿“竹棍炒肉丝”。
爷爷从箱底拿出了一个古朴的扇形老算盘,叫我任意出题。只见他熟练地双手拨动算珠,加减乘除皆可,算珠噼里啪啦的响着,算得又快又准,看得我目瞪口呆。爷爷抚摸着我的脑袋,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算盘是老祖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创造的,由筹算演变而来,已有近2000年历史。我还知道,爷爷靠打算盘的技术养活了一家人。
我好奇这个算盘的造型,我和同学的算盘都是长方形的,爷爷这个怎么是扇形的呢?父亲告诉我,爷爷小时家贫,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6岁的爷爷从北方逃荒来到江南一个小镇。又冷又饿的爷爷病倒在一家油坊铺前,油坊铺家女儿清晨开门时发现了他,将他带回家中悉心照料,身体恢复后的爷爷就成了油坊铺的小伙计。因为油坊长年收购菜籽,账目来往很多,油坊铺家的女儿便自小就会打算盘,手脚勤快、好学的爷爷很快也学会了这门技艺。爷爷的诚实淳朴打动了油坊铺家的女儿,她便成了我的奶奶。这把扇形算盘一直陪伴爷爷奶奶走过人生风风雨雨。
扇形算盘采用精密巧妙的榫卯工艺,木料的榫头和榫眼,结合牢固,严丝合缝。在算盘的正中位置,下端用圆形螺母固定,上端是寿禄纹饰,既寓意吉祥,也便于悬挂。四周边框是红酸枝木的,中间以横梁隔之。内置13根纵杆,每杆上二下五串有算珠七枚,算珠全部使用小紫檀木打磨而成。因为长期的使用,算珠光洁滑溜,非常漂亮。最为突出的是它那扇形设计,既便于拨动算珠,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如今,爷爷奶奶都已离世,承载了他们爱情的老算盘被保留下来,拨动时,依旧清脆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