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锋下的人间烟火

——评散文集《寅照台华》
  ◎刘志成

  杨宏寅给我发来他的散文集《寅照台华》电子版。在初秋依旧溽热的午后,我泡了一壶陈年普洱茶,在茶香四溢中,翻阅起来,不觉被书中所叙吸引,以至茶凉不知。这显然不只是一本简简单单的散文合集,它饱蕴着极高的文学情怀和人生哲理。

  《寅照台华》全书逾14万字,收录了111篇散文。其中分为《百姓列传》《怒放的生命》《人生漫谈》《笑话与商界小故事》《农夫杂记》等5个小辑,其中《人生漫谈》一辑又分为《人》和《读名著观名剧有感》两个篇章。

  杨宏寅,笔名都市农夫,喜写散文及小说、格律诗、自由诗、杂文等,擅长人物传记式散文。他的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神州》《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等刊物。杨宏寅的散文作品贴近底层,生活气息浓厚,作品富有怜悯情怀,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可怜。古往今来,文学家们往往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为载体,对他们寄予人道主义的关怀,寄托他们对小人物命运的怜悯与思虑。那我们为何要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毫不夸张地说,关心小人物的命运,即是关心我们自己。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我们便是其中一员。小人物的故事,便是我们的故事。

  杨宏寅入木三分地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他的散文,总能从芸芸众生中提取出最闪亮的部分,在众多同类型散文中脱颖而出。无须华丽的辞藻,无需绚丽的写作技巧,他的笔触总是贴近了大地的无声和人世的悲悯。这是散文创作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

  散文包罗万象,它指一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同时它还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杨宏寅的散文总是弥漫着一股干净、纯澈的韵味,不娇柔造作,不含情脉脉,不风花雪月,似乎作品回归到了散文的“初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散文自古有之,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杨宏寅的散文脱胎于传统散文定义之内,又加以创新,有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魅力。

  杨宏寅善于把生活场景运用在散文中,作品直摄人心。在《农夫贩桃记》中有一段:“我在此说的贩桃不是蟠桃,不是为王母娘娘献寿的仙桃,也不关乎风花雪月的浪漫。不是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更不是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美景。那只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商业实践经历。”他的文字中充盈着一些淡淡的诙谐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跟随作者的笔触,展开共鸣。

  在《张老大》一文中写道:“张老大膀大腰圆,身高一米八,今年三十多了。在乡里不种地而以拉棺材为生。主要生产资料为一个半旧的带拖斗的拖拉机,上面自焊一悬臂手动葫芦,装卸车方便多了。”寥寥数语,便把张老大的生活所系、张老大的心灵手巧叙说得淋漓尽致。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瞬间饱满地站在眼前。

  在《江小白》一文中写道:“江小白今年近五十岁了,一个人领着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顽强地过日子,不靠男人不靠亲戚朋友的帮衬。儿女个个知书达礼,如今已各自上完大学有了工作,大多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近五十岁的女人,却叫江小白,让人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她自食其力,通过自己劳动,带着儿子和女儿生活。这种在逆境中前进的勇气,就是对生活的挑战,亦是一种被逼无奈的人生态度。

  杨宏寅的笔下,亦有对过往的怀恋,浮漾着一缕缕浓郁的乡愁。在《拾秋之趣》的开头这样写道:“‘拾秋’,不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独有名词,更是小孩子的“专利”。放学后,扔下书包,呼朋唤友,背起小筐,拎起小布袋,成群结队,奔向收获后的田野。找寻遗落的玉米,捡拾散落的黄豆粒,翻刨落下的花生、红薯,甚至大葱。”

  杨宏寅对古代典籍同样有着深入研究,《读道德经有感》一文中写道:“大约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写下了《道德经》,本经共九九八十一章,短短五千字却言简意赅,文约意丰,包罗万象,对大自然和人类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功成身退等理念,至今人们也难以想像老子在并不发达的春秋时代是怎样悟透自然和人的?”甚至于一些很有现实意义的电视剧、电影,但凡所感所想,杨宏寅都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以飨读者。

  杨宏寅的散文,就是这样,没有过多堆砌的辞藻,没有虚空的比喻修饰,如同一块块裸露的石头,你能看到它的一切,它的凹与凸、它的清瘦与粗壮。很显然,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方法,他以此为创作手段,不断挖掘生活背后的欢悦与悲戚,为我们送来绽放于内心深处或是灿烂或是凋零的无名之花。

  2022年,在中国散文学会公布的会员名单中,我又看到了杨宏寅,这是对他散文创作的又一肯定。

  列宾说过一句话:“灵感,那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杨宏寅一直从普通的场景中捕捉灵感,潜心创作,夙兴夜寐,他取得的文学成就来自于他的坚持、他的勤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相信杨宏寅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更丰硕的创作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
~~~——评散文集《寅照台华》
~~~——“美丽中国·内蒙古形象主题美术作品展览”述评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北疆文旅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笔锋下的人间烟火
用画笔形塑壮美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