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形声字,从手,从巨,本义为不要任何东西。“手”和“巨”联合起来表示“用手抵住任何事物”“不拿任何物品”,表示拒绝之意。“拒”,是一种智慧,是一门学问,它既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人廉洁关的检验。拒绝诱惑,方能杜绝贪欲滋生;拒绝贿赂,方能远离围猎陷阱。
《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震升任东莱太守,在去上任的途中,路过昌邑县,以前他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当了昌邑县令。王密夜揣10斤金子去拜会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了。这便是“四知太守”杨震拒金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传为美谈。
无独有偶,欧阳修所写的《归田录》中记载,吕蒙正官居宰相之时,有一个朝中官吏,家里收藏了一面古镜,声称这面镜子“能照二百里”,他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吕蒙正,以博取赏识。吕蒙正的弟弟找了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及此事,吕蒙正却笑道:“我的脸不过碟子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的镜子呢?”他的弟弟听后,就不敢说什么了。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为之叹服不已。
鉴古知今,读史品廉。类似于杨震拒金、吕蒙正拒镜这样的拒礼故事并不鲜见,还有子罕拒玉、公仪休拒鱼、晏子拒车、陆贽拒靴、包拯拒砚、王安石拒参等等。他们均在“拒”中见操守、显廉洁、留芳名,堪称廉官之楷模,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已经落马的党员干部都是因为过不了“拒”关。有的思想缺位、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甚至认为拒礼就是“得罪人”,把受礼行为与“礼尚往来”混为一谈;有的私欲膨胀、贪婪成性,对主动送上门之礼,一律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有的求财若渴、爱财如命,抱着“择钱而栖”的心态,心无敬畏、手无戒尺……实践证明,不能“拒”者,最终必定初心失色、廉洁失守。
“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面对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拒”的认知,保持“拒”的定力,学习“拒”的方法,增强“拒”的能力,运用“拒”的策略,达到“拒”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拒”止贿、“拒”中显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