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情修复巴彦淖尔记忆

——《巴彦淖尔传》读后
  ◎何承刚

  由巴彦淖尔四位女作者陈慧明、李平原、高丽芹、高朵芬撰写的《巴彦淖尔传》首次釆用文化散文的笔法,巧妙地抓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四个维度,以四个篇章:水利农耕篇、城市演变篇、教育发展篇、文脉走向篇来展示巴彦淖尔独有的风貌,既有波澜壮阔的时代画面,又有性格鲜明的典型塑造,较之于传统的历史编纂,更有温度,更有情感,更有文学之美,更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兴趣和生活节奏,让巴彦淖尔过往的山水草木人物事件再一次鲜活地呈现,再一次感染每一个读者。

  陈慧明是用一颗虔诚的心来撰写《巴彦淖尔传》中的第一篇章“水利农耕篇”的。她精准地聚焦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二黄河”开挖和总排干开挖三件在河套大地上创造的人间奇迹,跑遍了磴口、临河、五原等地,登门拜访当年参与建拦河闸、挖“二黄河”、总排干的老人。她和时间赛跑,像抢救文物一样尽可能多地从老人们的口里听到当年艰难悲壮的创业故事。她通过采访86岁的杨国栋老人获悉,开挖二黄河时人们大冬天都住在用席子围成的“圪筒”里睡觉,“圪筒”失火烧死了27名民工。为了寻找这27位烈士的灵魂,她腊月二十五从临河赶来磴口,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烈士陵园的遗址,流着热泪用相机拍了“这一大片看似空空如也,实则满满真情的土地,景仰与凄凉同时从心头划过”。

  陈慧明膜拜她的每一位采访对象,段振生老人挖总排干时住在阴湿的菜窖里,小腿患了静脉炎,直至失去了6根脚趾,她虔诚地为老人脱下袜子,含泪拍下了历史的见证。

  陈慧明恨不得把所有河套水利建设的先驱都收录到书里,苏玉根、郭果英、杨志新、赵志梅、李根小……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足以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群像,他们在寒冷的冬天,睡麦草、喝稀饭,锹挖肩挑背扛冻土……生活在巴彦淖尔这片土地的人们,慢下来认真地回顾一下父辈的足迹,也许才能更加真切地感觉到今天的幸福。

  《巴彦淖尔传》中的第二篇章“城市演变篇”由以写长篇小说见长的李平原担纲。写一座城的演变,先从一个人着笔:从山西走西口逃难来到河套的饥民袁栓罗,停留在一处蛮荒之地,通过3年的努力,终于立住了脚。李平原为城市立传充分运用了小说创作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每一个阶段的历史进程看似自然,实则都有作者的精心谋划和统揽,散而不乱,提纲挈领,舒缓自如,充满故事性。

  李平原是一个勤奋写作且勤于体验生活的作者,这在当今是很难得的一种品质。在写新成立的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时,绕不开的是沙害和磴口人的治沙精神。为了探索这座沙漠之城的形成,她以一个打工者的身份,住在用化肥袋做窗帘的工棚里,亲身体验严寒、沙尘暴和孤独。十几天的体验生活让她有了深刻感悟:“十几天的苦累化为至高无上的崇敬。过去的、现在的,好几代治沙人造就的沙漠之城正在焕发光彩,而广袤的沙漠仍将需要现在的、将来的代代治沙人接着去征服。” 

  高莉芹的职业生涯就是三尺讲台,因此撰写《巴彦淖尔传》的第三篇章“教育发展篇”对于她来说是得心应手。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对家乡的挚爱来为教育立传,全篇首先从清朝中后期内地人口大量迁入河套地区垦殖,相继出现私塾以及教会学校的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私立、公立学校的演变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为我们理清了河套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又对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个人作了重点表述,让我们对巴彦淖尔的教育发展史有了更立体化的了解。

  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李世荫老师,辗转于巴彦淖尔多个最需要他的教育岗位,无怨无悔痴心于教书育人,退休后仍然担任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以他精深的造诣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师生的敬仰。还有传奇式人物楼宪,在陕坝中学任教近一年,他超常的教学能力,为巴彦淖尔教育史留下传奇的一笔。还有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为家乡有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呕心沥血创办河套大学的陈良璧先生……高莉芹笔下每个人物都有个性鲜明的特征,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镌刻在巴彦淖尔教育发展的史册上,让后人为他们的人格魅力肃然起敬。

  作者把教育发展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来讲述,并辅以时代特征鲜明的细节描述,如建国初期扫盲班、农村小孩实现吹笛子的音乐梦想、脱产上成人大学的教师解决工资问题等等,无不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读起来鲜活生动,趣味盎然。

  “地球上所有抵达/或者正在抵达这片土地的人们/记住它,巴彦淖尔/一个颇具大文化、大色彩、大格局的地方……”这是高朵芬撰写《巴彦淖尔传》第四篇章“文脉走向篇”的题记。

  在这一篇章中,作者以诗人高昂的激情和宽阔的视野对巴彦淖尔的文化脉络,从自然、人文、哲学等多维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在阴山岩画这一主题中,先从岩画的时空上对读者作了宏观的交代,紧接着随着作家的足迹,西起磴口,东至乌拉特中旗,零距离对大量的阴山岩画作了详尽的考察,面对形态丰富、纷繁复杂、神秘莫测的岩画,作家不仅仅是客观的介绍,更多的是以难以自抑的激情发出咏叹、诘问、思考,因此,作家笔下的阴山岩画“呈现出艺术绘刻中极为罕见的精神深度、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

  在文学艺术主题中,对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往事进行了梳理,对尹庚、叶祖训、冯苓植、李廷舫、任义光、官亦鸣、陈慧明、郭增源、那·希日呼、谢鹤仁等众多创作者树立了群像。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视若珍宝般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她对二人台、爬山调、剪纸、“民勤发面”馍馍、民间工艺等各门类的传承人进行了跟踪采访,通过传承人的讲述和对传承人的形象刻画,让民间艺术更加熠熠生辉,让读者对传承人的不懈追求有了进一步的认同,对文化遗产更加珍视。 

  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立传,在短促的时间、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完美无缺,正如高朵芬在结尾时所言:“我决定从八月开始出发,嘱咐风、嘱咐雨,嘱咐自己,用比我本身还重要的文字……修复从巴彦淖尔的记忆里消失的所有”。我们致敬四位为巴彦淖尔立传的女作者,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巴彦淖尔这片热土,先从关注这本《巴彦淖尔传》开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巴彦淖尔传》读后
~~~——“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剧目歌剧《白毛女》观后
~~~——哲里木版画发展综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生态环保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收藏
深情修复巴彦淖尔记忆
红色文艺之路越走越宽广
科尔沁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