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论】

用法治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

  ◎潘铎印

  近日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代青少年的日常与网络息息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1亿。对于广大未成年人来说,网络为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在拓展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等。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出现打赏纠纷的新闻也不时见诸媒体,更凸显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性。

  用法治利器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关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的大事。《条例》的出台,是对相关法律在网络保护领域的进一步落实,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条例》聚焦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立法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实践中成熟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定。同时,明确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学校、家庭等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职责,明确相关情形的法律责任,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未成年时期是人的高速成长期,未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极容易受所处环境影响,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条例》明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明确规定加强学校、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等。在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范等方面建章立制,必将极大增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力量,不断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防火墙”。

  用法律的准绳衡量、规范、引导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从法治上为解决网络乱象提供制度化方案,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维护好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不仅需要平台强化合规经营意识,依法履行主体责任,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道携起手来,承担起对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提升网络素养、知悉网络风险的教育责任,共同为未成年人构筑好坚实的网络保护屏障。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安宁。期待通过《条例》的实施,创新优化保护措施,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塑造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态,以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特刊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科技
久久为功构筑北疆绿色长城
“加鞭”更要“加料”
关爱环卫工人
学所以益才也 砺所以致刃也
“分区定价”还需优化服务
把纪律挺在前面让警醒成常态
用法治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