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与黑岩诉乡愁

牦牛图岩画源于阿拉善曼德拉山,石质为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石块的刻划面平整。
内蒙古岩画的题材有动物、人物、放牧、狩猎、车辆、蹄足印迹、人面像、符号、文字等,动物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岩画是以适应本地环境的羊、牛、马、鹿、虎、狼等动物为主。 目前,曼德拉山共发现岩画6000多幅,其密度之大世界罕见,被我国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称为“北方游牧部族的艺术画廊”。
岩石的画面是一头牦牛的侧身剪影。牛头长窄,顶平额宽,唇鼻张扬,脖肩连结厚实,脊背棘突较高,腰臀微曲发力,胸腹宽阔饱满,体侧牛毛浓密如垂帘,四肢短而粗壮,腿部关节明显。
精彩讲解扫码阅读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陈波

  牦牛图岩画

  岩石上边长46厘米,下边长48厘米, 左边长23.5厘米,右边长45.5厘米,厚度35厘米。 牦牛画面高25厘米,宽27厘米。

  步入包头博物馆《史话石说——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展厅,赫然入目的是一块浑然天成、沧桑厚重的峥嵘磐石,“史话石说”四个古朴粗拙的大字扑面而来。展厅阿拉善岩画部分,巨型写真喷绘让观众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山脉荒漠中,蓝天白云下的曼德拉山气势巍峨。一级文物——刻着牦牛图案的黑褐色岩石十分引人注目。

  牦牛图岩画源于阿拉善曼德拉山,石质为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石块的刻划面平整。画面是一头牦牛的侧身剪影。牛头长窄,顶平额宽,唇鼻张扬,脖肩连结厚实,脊背棘突较高,腰臀微曲发力,胸腹宽阔饱满,体侧牛毛浓密如垂帘,四肢短而粗壮,腿部关节明显。刻划者使用通体凿刻技法,敲凿除去岩石的日晒面,构成奔牛图案,边缘可见凿痕。作品对牦牛的体态、肌肉、关节、皮毛把握得相当到位,表现手法非常细腻,艺术感染力极高。

  内蒙古是中国经度跨越最大的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岩画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岩画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岩画区域横贯东西,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乌海等地都存有大量岩画。这些岩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真实地反映着北疆各民族自古以来在生活、经济、审美等方面的实况,是记录多民族交流融合活动的连续篇章,是承载中国北方历史发展情况的重要文化遗产。

  曼德拉山山体以花岗岩为主体,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呈椭圆形。岩画就刻划在花岗岩山脊中大量分布的一条条玄武岩脉上。玄武岩质地致密,因温度骤变而易解理为块状结构,形成大的平直石面,经过日晒氧化形成黑漆光泽,又称黑晒岩,是古人作画的理想材料。这种天然画布使曼德拉山深受历代游牧艺术家青睐。目前,曼德拉山共发现岩画6000多幅,其密度之大世界罕见,被我国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称为“北方游牧部族的艺术画廊”。

  岩画是凿刻或涂色在岩石表面的人工视图遗存,可以说是人类最早艺术造型的滥觞,它像无声的史诗向世人讲述着史前时期至各个历史时期的先民活动场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发现了大量具有区域特色的岩画。古代先民用写实和抽象的雕刻艺术手法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反映了氏族部落及游牧部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及精神世界等,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阿拉善岩画留下了先民们推动草原文明向前发展的历史轨迹。

  岩画的制作方式分为涂绘和凿琢两大类。涂绘是将有色矿石粉、动物血液、植物汁液与天然胶混合成颜料,用手指或动物毛蘸着颜料在岩面作画。凿琢是使用石质或金属工具在岩面凿划磨刻。

  内蒙古岩画以凿琢制作为主,技法分为凿刻、磨刻、线刻三种。单体岩画中凿刻最多,磨刻和划刻相对较少。凿刻是用工具在石面上敲击出点窝。磨刻是先在石面上画出细线轮廓,然后沿细线反复磨刻,加深线条,特征是线条流畅圆滑,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线刻是用器尖划动,勾勒出形象轮廓线条,然后掏深线条。凿刻的工具多为尖锐的石器或者金属器,配以手或其他工具间接按压敲凿,能够使敲凿点准确到位。具体有三种表现手法:一是点状阴影式,先敲凿出岩画图像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密集凿击,使图案有内凹阴刻的效果,从凿痕上看,使用锥凿工具可以看到圆点状痕迹,使用刃铲工具可以看到边缘齐整;二是轮廓式,先将图案外轮廓敲凿出来,在其轮廓线内可见到密密麻麻的敲凿点,而图像中间较宽部分则留白;三是用密集的敲凿点构成线条来呈现图像,反映抽象符号、文字等造型。

  内蒙古岩画的题材有动物、人物、放牧、狩猎、车辆、蹄足印迹、人面像、符号、文字等,动物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岩画是以适应本地环境的羊、牛、马、鹿、虎、狼等动物为主。为何在曼德拉山岩画中会出现牦牛这种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图案?专家认为,牦牛图案岩画的技艺非常成熟,时代不会太早。起初根据这块牦牛图案岩画的艺术造诣特点判断为唐代作品,后来结合牦牛腹部有近似文字的符号图案,又根据周边遗存岩画上有类似风格的符号,推测牦牛岩画可能是西夏时暂居此地的吐蕃人所作,但也不排除是出自党项人之手。

  (本版图片由包头博物馆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②
   第06版:社会
   第07版:法治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谁与黑岩诉乡愁
岩画中凝聚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广袤高原任我游
肩扛手拉请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