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岩画中凝聚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陈波

  牦牛图岩画主要集中于西藏和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也有分布。包头博物馆收藏的牦牛图岩画采集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曼德拉山。距离曼德拉山东北方直线650公里的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岩画集中区域也有牦牛图案岩画,《包头岩画》一书就收录着该旗查干哈达苏木哈达哈少嘎查的《牵牦牛图》岩画。

  曼德拉山在阴山西段南侧,与主山脉隔路相对,植被条件好,能遮风避雨,附近还有季节性水源,便于驻牧转场,是天然的草原十字通路交会点,历代游牧部族放牧迁徙时多在此处休憩。

  牦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青藏高原人民衣食住行的重要资源,其形象、气质、元素已融入到高原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牦牛背上承载的文化塑造了高原人的性格,是劳动人民公认的高原象征。青藏高原的牦牛形象出现在内蒙古岩画上,诉说的是一段民族融合之旅。

  汉文化是西夏文化的源头,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是西夏文明的特点。曼德拉山西北的额济纳旗黑城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物和文献,其中有西夏文《颂师典》,里面有“蕃汉弥人同一母”的记载,意思是党项人称自己和汉族人、吐蕃人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关系。西夏时期战争频繁,人口组成复杂,统治者推行儒学、蕃学和佛教,派通晓汉文、西夏文、藏文的教职人员到各地授学传法,以自身文化修养团结各族百姓。曼德拉山牦牛图岩画的作者或许就在这些人中。遥想一位教师在授学传法途中落脚于青山绿野的曼德拉山,触景生情,便把家乡的牦牛图像凿刻在岩石上抒发乡愁,于是就有了这块艺术水平超过常见牦牛题材岩画的佳作。

  岩画记录着制作时代的生产生活历史实况,是真实可信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象征。涂绘岩画从广西花山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兴安盟阿尔山都有遗存。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凿刻人面像岩画也在陕西西安老牛坡、新疆阿尔泰山、内蒙古阴山大量出现。牦牛图案岩画从青藏高原到北疆大漠以牛角形做弧形分布,由此我们可以说,岩画印证着中华民族早期多元文化融合圈的前进序列,是民族交流过程不断、民族融合不停的历史实证。

  (作者系包头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②
   第06版:社会
   第07版:法治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谁与黑岩诉乡愁
岩画中凝聚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广袤高原任我游
肩扛手拉请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