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高山草甸地带,最大的优点是耐苦、耐寒、耐饥、耐渴,更能负重,因为脚趾上有一块坚韧的软骨,所以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宛若走平地般自如。我们还有个绝技,在草地上遇到沼泽时,身体可以像船一样贴着沼泽表面稳稳地过去,所以人们送我们“高原之舟”的雅号。当然,我们也有响亮而霸气的学名——牦牛。
我们四肢粗壮、嗅觉敏锐,虽然千斤之躯显得体型有些笨重,但这并不影响遇到危险时狂奔逃命的速度。我们的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很长,几乎垂到地面,像围帘,不仅可以遮风挡雨,更是我们爬冰卧雪的保暖垫。不论雌雄,我们头上都有圆锥状的角,只不过雄性的牛角明显比雌性的牛角大而粗些。角先向头的两侧伸出,然后向上、向后弯曲。为了保护牛犊,我们通常结群而居。
至少在3000年以前,我们野生牦牛便被古羌人驯化成家牦牛,并用我们的毛纺织出毛布、毛绳、毛线等,销售到中原地区。我们是高原游牧部族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很久以前,阿拉善高原曼德拉山四周湖水环绕,水肥草美,许多游牧、狩猎部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曼德拉山花岗岩山脊中分布着一条条玄武岩脉,玄武岩质地致密,风化较慢,容易形成大的平直石面,经风吹日晒后好像被刷了一层黑漆,光泽亮丽自然,又称黑晒岩。聪明的古人把这种黑晒岩当作天然画布,在上面凿刻所见,抒情所想。大约在公元1038年至公元1227年间,一位艺术家把我撒欢奔跑的瞬间形象生动地凿刻在一块看上去像躺着的梯形花岗岩上。这块石面呈黑褐色,画面为浅褐色。岩石上边长46厘米,下边长48厘米,左边长23.5厘米,右边长45.5厘米,厚度35厘米,我的形象凿刻在石面正中间。这是我的侧身剪影图,画面高25厘米,宽27厘米,造型浑圆饱满。画面上的我四肢短而粗壮,四蹄腾踏,尾巴高扬,毛束甩向头的方向,如旗帜飘扬,气势磅礴。我的两只犄角匀均对称、粗大硕长,以弯曲尖锥构成椭圆状。我的脖颈和肩连结厚实,肩部中央有显著凸起的隆肉。侧影中,我的毛浓密如垂帘,腿部关节明显。
其实,我们牦牛的尾巴平时都自然下垂着,遇到危险时尾巴会甩动,但不会高过身体,只有撒欢奔跑的时候尾巴才会上扬。这位优秀的艺术家简直太 了解我们了,使用通体凿刻技法,敲凿除去岩石的日晒面,构成了一幅我正在奔跑的图案。他用非常细腻的表现手法,把我们的体态、肌肉、关节、皮毛凿刻得惟妙惟肖,把我们在广袤高原自由自在生活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