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古族养驼习俗——

世代相传 内涵深厚

赛驼 王国强 摄
祭驼仪式 魏然 摄
驼具制作 魏然 摄
全套驼具 魏然 摄
草丰驼壮 韩宝花 摄
  □魏然

  蒙古族养驼习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拉善是骆驼较为集中的产地,有超过5000年的驯养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阿拉善人与骆驼同生长、共迁徙,成为亲密无间的生存伙伴,而由此衍生、积淀的骆驼文化内涵深厚。

  夏秋的阿拉善戈壁,烈日炎炎,暑热的大地蒸腾出若隐若现的幻影,地表的砂石反射出炽热的亮光。宝勒德的草场,位于阿拉善右旗龙首山北麓阿拉腾朝格苏木阿拉腾塔拉嘎查,这里地势开阔,戈壁滩稀疏地长着骆驼爱吃的碱蒿、白刺、梭梭、骆驼刺等。这里是阿拉善著名的快驼之乡,盛产那达慕赛驼项目冠军之驼。午后,宝勒德习惯守在水井旁,看着自家的骆驼三五成群地来喝水。自从戈壁覆盖了4G信号,他给水井装上了太阳能、蓄电池、水泵和自动化控制设备,通过手机远程就可以给畜群抽水。过去他总是随着阿爸、阿妈,到井上用布斗子提水给骆驼饮水,看着骆驼大口喝水的样子,内心甭提有多满足了。13岁的他能够自己提上水饮骆驼,虽然很累但是觉着自己长大了,能帮父母干活,心里还是挺自豪的。

  选育

  除饮水和剪毛,一般牧驼人是看不到自己的骆驼的。驼群“打野”后,要走出离场圈五六公里的地方,才开始采食,它们是不吃圈边草的,这是骆驼和牧人对家园的偏爱。宝勒德的记忆中,年成好的时候,家里有100多峰骆驼。骆驼一般冬天发情,那时的公驼格外凶猛,驼群里容不下任何一峰从别处窜来的公驼。公驼打架,一峰把另一峰往死里咬,直到战胜对方,把其赶到较远的地方才肯罢休。

  选育公驼,是考验牧驼人牧驼的一道严肃和大型的考题,也是决定一家驼群是否兴盛的关键。当驼群里原有的公驼过了20岁,就要选育新的公驼了。在两三岁还没有去势的驼羔中,挑选未来公驼的种子选手,挑选时需要观察它妈妈的产奶量,再观察它的双峰是否隆起挺拔威武,毛色是否纯正,绒毛是否浓密绵长,四肢是否协调健硕,脖颈是否灵活,长相是否俊俏英武,这些都会随着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没有被选中的大多数小公驼,就要为它们做绝育手术,使它们成为供人骑乘、驮物、赛跑的骟驼。母驼长大只承担产奶、产毛和繁育后代的任务。

  驯驼

  驯驼是骆驼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课,不经过驯教的骆驼会成为一峰百无一用的野骆驼。宝勒德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驯驼手,多么调皮捣蛋的生驼蛋子,到爷爷手下都变得乖顺。爷爷是慈祥和蔼的老人,他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小家伙们,从来不会使用暴力。他仿佛是掌握着上苍暗语的长者,会拿出十二分的耐性慢慢接近这些焦躁不安的小家伙,唤着它们的名字,给它们讲着具有魔力的故事,抑或吟唱着古老的长调,总之发出能使驼羔安静下来的声音,摸着它们的毛发、嘴唇、鼻梁,用一根毛绳拴在驼羔的右腿下端,另一头从驼的双峰掠过,握在手中,用绳索引导它们卧倒前蹄,起来,再卧倒,不厌其烦地使它们能够了解人类的意图。一峰训练有素的骟驼,为它备上骑乘的驼鞍时,它会适时地跪下身子等你上来,到达目的地后它会静静地站定,等你抓住鬃毛从它的脖颈滑下。当你为它备上驮鞍的时候,它就知道要承担运输使命,在你用力将重物挂载在鞍上时,它一点儿也不会躲闪,乖顺地配合完成装载和卸载。

  你也许觉得这不可思议,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北部苏木、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等盛产骆驼的地方,养驼历史悠久,养驼文化代代口传心授。一峰峰小驼羔生下来的时候,是牧户家中喜庆的事,意味着家庭财富的增加,生活的富足。牧人会根据出生小驼羔家族谱系,或者毛色特征,出生地点、天气,或者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为每一峰驼羔取一个吉祥的名字。驼羔出生后,为防止它们跟随母驼外出发生意外,会把它们拴起来。母驼的责任心非常强,只要驼羔不在身边,当天采食不论走多远,都会按时赶回来用奶水喂饱它的羔子。驼羔拴在圈里,从小喊它们的名字,陪它们玩耍,拉它们喝水,这种陪伴使它们对自己的主人不再陌生,即使长到两三岁,具备一些野性,也不是特别难以驯服。所以驯驼只是教它们生活新技能,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人类,受到人类的喜爱。骆驼是灵性动物,知道赖以生存的人类多数都是友好的,它们愿意为人类贡献自己,感恩人们的饲养。

  一峰骆驼如果被选为主人的坐骑,是骆驼的无上光荣和使命,它会与牧驼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主人每每拍拍它的脖子或者额头,都是对它的信任与奖赏。它会在主人需要速度的时候,奋蹄狂奔;也会在主人需要休息的时候,自己寻路,驮着一个打盹或者醉酒的人回家。当你不小心从它身上跌落下来,它大概率会在原地等你。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它已被良好地驯服、且与牧人保持真挚情感和依赖关系的前提下。所以在阿拉善,真正的牧驼人,从来不会把骆驼当作牲畜来看待,而是始终把骆驼当作家庭的一分子。

  祭驼

  祭驼是阿拉善古老的游牧习俗之一。一峰骆驼,从出生到死亡,会为一个家庭繁育幼崽,贡献绒毛、役力、驼奶,乃至生命的全部,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牧驼人将感恩、奉献与敬畏自然的意识,贯穿于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祭驼就是其中重要的仪式之一。每逢万物复苏或丰收在望,一峰峰驼羔在奔跑的时候,就会举行规模宏大的祭驼活动。为繁育成群驼羔功劳卓著的公驼,为辛苦怀胎生育的母驼,为运输物资的力驼,为正在长大的驼羔,为赛驼比赛中获得荣誉的快驼,为给养驼人带来丰厚物质财富的骆驼们,举办祭祀活动。

  清晨各方驼群聚集后,人们燃起火撑子,煨起桑烟,请喇嘛诵经文,请德高望重的长者诵读颂词。牧驼人把鲜奶沾在受祭的骆驼额头,唱起欢歌,无论怎样喧哗热闹,表达的都是感恩骆驼贡献之情,祈求风调雨顺的年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总之祭驼后,牧驼人心里获得了丰收的信念,干起活来也格外尽力周到,自然也会获得满意的回报。这一古老习俗世代相传,传承至今。

  那些功绩卓著的骆驼颈项上会被系上哈达,安享余年,不再使役或出售。

  在阿拉善,大规模的祭驼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仪轨,是一项非常隆重且庄严的仪式,寄托着无限的共情和美好。

  驼具

  驯驼、赛驼、骑乘驮物,少不了驼具。驼具中最有效用的当属鼻管(鼻棍子)。鼻管要穿通骆驼鼻翼,伴随骆驼一生。它虽然短小精悍,但制作过程相当烦琐。用材一般选具有药性的红爆木尖儿、红柳、黄榆等,能够防止骆驼鼻子发炎,韧性好。鼻管经过削制打磨光滑,形成一头钝尖、另一头凸起的样子。鼻管上有插销和便于系绳扣的孔,工艺考究,特别考验工匠的技艺与耐心。削鼻棍也成为阿拉善牧区骆驼那达慕的一项表演项目。

  驼鞍分为骑鞍和驮鞍。骑鞍没有马鞍制作那么讲究,也没有脚蹬,用擀好的毛毡打底,上面覆上用仿古地毯制作的四方鞍骣。驮鞍更简单,讲究匹配性和耐磨结实实用。各种绳索都选用骆驼前胸或膝盖毛质粗壮、纤维长实的蓑毛制作。剪驼毛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牧人会随着天气的变化,先剪蓑毛,过些时日,再剪绒毛。搓毛绳是基础,可细可粗,可长可短。有了线绳,就可以依靠简单的工具织出毛口袋、毛片子,缝制装锅、装壶、装砖茶盐巴的各种袋子和包。用红头绳结成花朵或吉祥结放在笼头上,系在某一峰骆驼头上,则是对这峰骆驼的标志性奖赏,也是养驼人彰显成果、炫耀的小心思。

  作为“中国骆驼之乡”的阿拉善,在举办的骆驼那达慕中,经常设骆驼选美项目,为此,当地从骆驼毛色、毛绒产量、身架大小、体重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的是引导鼓励牧户选育、培育优良品种。

  在春节的时候,阿拉善的养驼人家会把驼圈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对联,把喜欢的、有功绩的骆驼装饰一番,供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观赏。

  在阿拉善,一户合格的养驼人家,必然有着或多或少的驼群、草场,以及一套家传的养驼心法,这几百年总结下来的经验技术,包括口传心授的规矩、口诀、谚语、故事、歌谣等,是文化融合、民族交融的见证。

  每个牧驼人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故事,骆驼是神物,拯救了生活在干旱少雨、浩瀚沙漠、苍茫戈壁中的人们,如果不好好对待它们,上苍会收回他的驼羔。

  阿拉善的牧驼人和阿拉善的双峰驼,是苍天般的阿拉善最为壮丽的人文风景和文化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联动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法治
世代相传 内涵深厚
古老雄浑秦长城
悠悠岁月 驼铃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