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老雄浑秦长城

  □刘俊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行郡县制,全国置三十六郡。与此同时,阴山西部狼山北麓的匈奴已对秦造成威胁。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沿黄河一带及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并下令拆毁了齐、楚、魏、赵、燕等诸侯国互防的内地长城。同时对战国秦、赵、燕北边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连接和新筑,使之连贯为一体,形成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达辽东的万里长城。

  据《内蒙古长城史话》载,秦长城从临洮至固原,从固原地区由北向西越过黄河,沿贺兰山北上,从宁夏进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复由阿拉善左旗东北行,到达乌拉特后旗,然后延伸到狼山。由狼山东尽处插入阴山北麓,沿大青山北麓东进,经武川县的大白彦山向东南折入大青山里,沿着红山口东侧出去,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连接。

  又据《内蒙古通史》载,秦长城从呼和浩特北郊至卓资县北部,又沿辉腾梁山南麓折向东南,经卓资县南部山区、丰镇市北部、察右前旗南部、兴和县南部,再东行入河北省。

  秦长城自赤峰市松山区东行,经安庆沟跨越老哈河冲积地带,入敖汉旗东行至荷也村东入奈曼旗,沿牤牛河东岸丘陵地带东进库伦旗境,由西南入辽宁省阜新市八家子村。

  长城不是一道孤立的墙,是以墙为主体,与大量的城、障、亭、燧构成军事防御体系。在乌兰察布市境内认定为秦长城的有岱海至黄旗海一段,长约13公里,沿线有障城7座、烽燧5座。秦长城保存较好的地段,高度2.5米,上宽2米,建筑时采用了版筑工艺,即用木板立在两侧做围挡,中间填黄土夯筑而成,相当厚实坚固。夯层每层厚度5-10厘米,几千年过去了,夯层还很清晰。在长城遗址旁可见到长城导流雨水的筒形陶瓦,长70厘米左右。陶瓦边有用来相互串联的穿孔,瓦上有缰纹。用半圆形陶瓦护墙,用陶瓦筒导水,都是秦长城的重要建筑特征,汉或明修长城未发现使用这种导流雨水的陶瓦筒。

  与长城墙体相结合的大量的城、障,均筑于沿长城一线的要害险塞之处,用来加强重点地段的控制和防御。城比障大,驻军又驻民。障比城小,驻军不驻民,形同后代哨所,一般建在沿线南侧,设有围墙,有石砌、有土筑,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00-200米,南垣设门,门作瓮城形,城四角有的外斜出,如后代“马面”设施。

  亭、燧一般设在高处,根据地形条件,每隔5-15公里就有一座。有些亭、燧分设在长城两侧,以利于各段之间的联络。有的交通路口和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还有的设于通往附近驻军和郡县之地,以利于协调应敌行动。已勘查较著名的城障有狼山南麓秦长城内侧的苏独仑、增龙昌、三元咸等,包头市西面的哈德门沟口、公庙沟口,奈曼旗土城乡土城子城障等。

  烽台是城障的耳目,沿线列置,间距0.5-1公里,多设在山巅或视野开阔处。

  可以说,秦长城的总体布局具有鲜明的战略特点,根据敌情和地形不同,建立不同纵深和不同层次的防御体系,建筑体系和烽火报警制度具有科学性,建筑工程也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统一执行的标准。

  迄今为止,秦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当是内蒙古固阳秦长城,又称秦长城固阳段,即当年秦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民,在今内蒙古武川、固阳、乌拉特前旗一线新筑的防御工事,这段长城延伸到今乌海市,全长约400公里。已故著名考古专家罗哲文曾评价:“固阳秦长城是我国早期长城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亮点,对它的保护和宣传意义重大。”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认为,固阳秦长城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包括了秦长城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联动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法治
世代相传 内涵深厚
古老雄浑秦长城
悠悠岁月 驼铃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