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19日讯 (记者 张慧玲)记者从自治区水利厅获悉,今年以来,按照《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乌兰察布市进一步强化地下水节约保护管理,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据悉,该市通过加大对各超采区治理进展情况现场督导力度、完成化德县水量置换工作、推进商都县水浇地压减工作等途径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目前,化德县在超采区内压减灌溉面积2200亩,压减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1.05万亩;商都县在超采区内退减水浇地400亩,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压减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2万多亩。
巴彦淖尔市首个林业 碳汇开发项目落地签约
本报7月19日讯 (记者 李国萍)林业碳汇作为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增加碳汇的方式,在“双碳”工作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近日,巴彦淖尔市首个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在杭锦后旗落地签约。
该项目主要以杭锦后旗符合林业碳汇项目条件的林地和林木资源为对象,通过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获取财政收入,反补生态系统修复、碳汇造林等项目。发挥林草碳汇的良性循环,把“碳库”转化为“钱库”,调动农民参与种树种草和经济林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助力风沙源治理,实现林业经营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杭锦后旗国有可进行碳汇交易林地共计12.75万亩,固碳价值每年约510万元,20年计入期内可实现固碳价值约1.2亿元。
赤峰市完成首例生态 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
本报7月19日讯 (记者 帅政)近日,赤峰市生态环境局红山区分局对一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进行了奖励。这是自2022年10月28日赤峰市生态环境局和赤峰市财政局联合发布《赤峰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试行)以来,赤峰市首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事项。
据悉,今年4月,红山区分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红山区帅达驾校院内有一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厂无环评审批手续,违规经营。经现场检查,举报人反映的问题线索属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红山区分局对该加工厂立案查处,并依法实施了行政处罚。该举报事项符合《赤峰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规定的举报奖励条件,红山区分局决定给予举报人现金奖励。
阿拉善盟对生态环境 监测机构展开监督检查
本报7月19日讯 (记者 李国萍)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水平,督促检验检测机构诚信经营,近日,阿拉善盟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对辖区内2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了监督检查。
执法人员主要检查机构资质认定和检验检测能力范围、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等情况;重点抽查环境空气与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水与废水中重金属等监测报告;严厉打击篡改、伪造监测检验数据和报告等弄虚作假行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仪器设备标识有误、质量控制存在瑕疵等一般性问题,要求机构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