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来自辽代 最大的瓷窑

  □娜拉

  砚台起源于西周时期,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台的材料很丰富,有各种石头砚,也有铜砚、铁砚,还有水晶砚、瓷砚等,约几十种。我作为砚台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分子,是辽代三彩砚,烧造于缸瓦窑。

  我由砚和笔洗组成,砚体呈圆柱形,表面装饰印花花纹,通体施三彩釉。从砚体中央的花瓣形砚池可得知制作我的工匠手有多么巧。这位巧手工匠不仅在砚池边设置了研墨台,还另外给配置了笔洗。笔洗平折沿,浅弧腹,圈足,内施黄釉。更巧妙的是砚和笔洗使用时各司其职,不用时可以背对背扣合为一体,既实用又美观。

  我身体上的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历史渊源悠长,大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因其结构变化多端,婉转多姿,连绵不断,所以有“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缠枝纹可以与不同的花卉组成不同的纹饰,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等,我身体上的纹饰是缠枝牡丹纹。

  辽三彩又被称为“辽瓷”,器物种类繁多,是当时主要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据《辽史·卷七十四》记载:“六月壬辰,禁毁铜钱为器”,在辽代弃金玉尚简约之风和禁止毁金属器、玉器陪葬的背景下,辽三彩成为主流陶瓷陪葬器物。

  辽三彩在工艺上大多采用印花胎体,为搭配胚体的装饰感,在施釉过程中以填釉、半釉技法为主。在填釉技法下,瓷匠可以用笔勾勒出细腻的图案和纹样,使胎体着色部位呈现纯正润泽的特点,亦可减少釉色交融弥散的效果,促使辽三彩釉的界限更为清晰,给人以古朴大气之感。

  辽三彩承袭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美学理念,但又与唐三彩的特点不同。其表面呈灰黄白色或淡红色,胎质粗而较硬,多黄、绿、白三色釉;制作工艺精湛、风格意蕴独特,将奔放的游牧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

  我的出生地缸瓦窑,位于今天的赤峰市松山区猴头沟乡瓦房村北,该窑是辽代最大的瓷窑,始烧于辽太宗或辽世宗时期,鼎盛于辽晚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盟市专线
   第06版:通辽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广告
“砚”丽夺目辽三彩
一脉相承的文化
我来自辽代 最大的瓷窑
瓷韵古朴缸瓦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