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拨雾还赖老磨工

  很多游客参观博物馆时,都好奇铜镜为什么只展示背面。讲解员会佯装神秘地说:“古镜不能照今人。”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因为铜镜由青铜铸造,和空气接触久了会被氧化,变得黯淡无光,无法起到映照作用,古人很形象地称之为“昏镜”。这种情况就需要重新磨拭镜面才能使用,由此产生了“磨镜”这项职业,被称为“磨镜客”或“磨镜匠”。

  在史料中,磨镜匠人出现得相当早,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列仙传》中便有直接记载:“负局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循吴市中,衒磨镜一钱,因磨之。”

  唐代许多诗歌都对磨镜客的活动有着生动描写,比如王维在《郑果州相过》中说:“丽日照残春,初晴草木新。床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白居易在《新磨镜》里说:“衰容常晚栉,秋镜偶新磨。一与清光对,方知白发多。”

  元明清时期,有关磨镜的史料记载数量更多、也更为详细。关于磨镜客的形象不仅存在于文献和文学作品里,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也有着细致的描绘。《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之七十七《明磨镜图》便是很好的绘画史料。画面左下角有一老翁坐在条凳一端,躬身前倾,双手执一物呈磨镜状。画中靠右是两位女子,一位持镜自照,画面左上角题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这幅画作生动再现了明代的市井民风和生活百态,为研究古代磨镜人的职业提供了珍贵的图画资料。

  清代后期,铜镜逐渐被玻璃镜取代。从西汉到清代晚期,历经两千多年,磨镜这个行当退出历史舞台。(俞志鹏  供稿)

  (本版支持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联动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法治
三钮铜镜照古今
青铜艺术的瑰宝
方寸铜镜有讲究
拨雾还赖老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