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同明月作团圆

  □鱼子涵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我国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是为了纪念太师闻仲,这是月饼的雏形。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芝麻、胡桃等传入中原地区,为制作月饼增添了佐料。唐代,京城长安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出现了糕饼店铺。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描述了所食小饼的形状、口感和味道,也让后人品味到了“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的思念之情。记录南宋临安城风俗的《梦梁录》里,有一卷“荤从食店”,写当时的“蒸作面行”会卖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等。提到月饼是“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列举的“蒸作”类食品中也有“月饼”一项。不过,中秋节月饼的说法出现较晚,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提到“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是月饼被称为团圆饼的最早溯源。清代沈兆褆的《吉林纪事诗》“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圆。”描述的是普通人家中秋节的一天。新鲜瓜果排列在晶莹的盘子里,清寒的月亮像月饼一样圆,全家人在一起聚餐,要同今宵的明月一起来个大团圆。这首诗不仅包含了家人共餐的愉悦心情,更写出阖家大团圆的幸福!

  上图是新疆博物馆珍藏着的1400年前的月饼——唐代宝相花纹月饼,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月饼直径6.5厘米,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成型,烘烤制成。月饼为土黄色,表面花纹轮廓清晰。正面压制有连珠纹和宝相花图案。月饼制作精致,花纹图案搭配错落有致,造型新颖,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月饼中心为圆圈,由两组联珠纹组成,环绕有一周连瓣纹,外侧装饰松针纹。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惟一一件月饼式糕点实物,为人们了解古代吐鲁番百姓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北疆文旅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月映师恩
圣人道大能亦博
要同明月作团圆
冰轮玉兔绝纤尘
学霸试卷镇四方
嫦娥应悔偷灵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