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大+检察”“政协+检察”

双向衔接转化机制打通 公益保护“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郝佳丽

  “乡镇一级创建基层政协联络站是提升政协服务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办法。从联络站收到的信息来看,一些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有待解决……”日前,在包头市石拐区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政协+检察”双向衔接转化联席会上,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政协+检察”公益诉讼志愿者联络站站长王利君提出加紧落实农业补贴资金发放工作。

  针对王利君提到的农业补贴资金发放问题,石拐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第一时间启用政协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将政协委员提案转化为检察建议,并送达相关行政机关。两周后,当事人侯先生就拿到了36万元国家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专项补贴资金。“太感谢你们了!这笔专项补贴资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侯先生激动地对检察官说。

  这是石拐区人民检察院收集检察为民信息、畅通公益保护渠道为民办实事的成效之一。

  为打通公益保护“最后一公里”,石拐区人民检察院在包头市率先制定《关于加强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与转化工作的暂行办法》,坚持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推动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延伸公益保护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民生所盼。

  “五当召镇缸房地村居民面临缺水困境,多次反映一直未得到实质性解决。”石拐区人民检察院“益心为公”平台收到一条当地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改善缸房地村缺水问题的留言。

  为从根本上解决缸房地村缺水问题,该院主动与石拐区政协沟通,共同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并将此作为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办理,督促相关责任单位积极履职。经过多方努力,一个月后,缸房地村的缺水问题得到解决。

  石拐区人大代表王丽霞根据石拐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转化为《关于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人大建议》。依据建议,石拐区政府制定了《石拐区河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并督促有关部门对辖区内3条重点河道开展常态化治理工作,河道垃圾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双向“奔赴”,双向发力。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保护了群众切身利益,探索出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两年来,石拐区人民检察院依托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邀请26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过程,将9件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转化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将3件检察建议转化为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办理。通过充分调动人大、政协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突出检察监督工作更注重协商和人民民主的特点,不断深化“磋商+协作+听证+教育警示”公益诉讼办案模式推广,以“石心实益”公益诉讼检察文化品牌为牵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特色的检察社会治理模式。共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12个小专项活动,共办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公益诉讼案件15件。

  不久前,石拐区人民检察院与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创建了“人大+检察”“政协+检察”公益诉讼志愿者联络站,将公益保护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公益保护“最后一公里”。石拐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包卫华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恰恰是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健康有序循环的公益诉讼‘保护圈’,在解决群众难题的同时,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联动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法治
让文化遗产在司法保护下流光溢彩
双向衔接转化机制打通 公益保护“最后一公里”
无障碍,更有爱!
提升全民国防素养
“数字警官”上线
破解联络“时空壁垒”,“12368”来帮您!
“无感通关”助力跨境无人运输降本提速